“都是家长惯出来的!”
在讨论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青春期叛逆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也同样有很多人做出如此解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青春期叛逆这件让家长们感到头疼的事。这一切真的是父母“惯出来的”吗?还是说其中另有隐情?
“家长惯出来的”这种说法是怎么产生的?
一般而言,我们都会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起到很特殊的作用。他们不仅是陪伴在孩子身边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自我成长的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可以说,家长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可不要小看了这种影响,十几年的日积月累,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改变。
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们的家长可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或者在日常养育的过程中并没有重点去解决这些问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大众认知中有这样的想法,是十分正常的。
但将一切的错误都归结到父母身上,很显然是不科学的。人的成长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种类各异的环境,“父母决定论”显得过于武断,也不符合心理学上人类后天成长的规律。那么孩子青春期所表现的种种问题行为,偏激性格,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影响青春期孩子行为和思考方式的其他原因
科学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该阶段独有的一些特征,与其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查看心理学经典著作《发展心理学》中关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论述,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
科学研究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在处理情绪信息时,所使用的脑部区域,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在青春期早期(我们可以认为是11岁到13岁),他们更偏向于用一个叫“杏仁核”的部位,而不像是青春期晚期或成年人那样,更多使用“额叶”。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使用“额叶”处理情绪信息要比使用“杏仁核”显得更加“理性”。这可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绪明显变得更易波动、更加极端的生理学解释。
而从更加纯粹的心理学角度考虑,我们同样能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生理发育是一个逐渐变化、逐渐成熟的过程,其实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一样的。青少年孩子的思维不成熟,也是孩子们在青春期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
这些不成熟可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方法尚未成型,与成年人有着不小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一定是指青少年的认知就落后于成年人,还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认知与成年人并不在一个方向上。二是相比成年人,青少年在看待具体问题时,更容易使用“猜测”的方式,这也恰好符合我们对青少年的一般印象——爱冒险,爱尝试,思考问题不全面,不考虑事件带来的后果。
作为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是惯出来的”这样的认识
如果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归结在父母身上,这就让我们忽视了孩子面临的其他问题。眼界的局限,对我们成功养育孩子,是非常大的障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认准一个死道理,举例而言,到现在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这种思维的局限,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类行为。
另外,直接将问题行为与家长挂钩,同样是对家长的不尊重。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出了问题,就怪家长,是对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的否定,也是对家长自我价值的蔑视。这种类似于“气话”的评论,并不能帮助孩子和家长共同解决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出于对当事孩子和家长的尊重,出于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祝福,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不是说这种观点不正确,而是说这种观点不够全面。把眼界放开一点,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的青春期问题,一定会产生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