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英国版】编者按:据统计,现如今有超过40 万华人旅居英国,他们生活在不同城市,活跃于社会中各行各业。这其中有企业家、投资客、金融业精英、学术界楷模、时尚娱乐界大咖,这些头衔光环下,他们也都是同你我一样,在自己生活中发光的普通人。《欧洲时报》英国版开启专栏,探索英国华人中平凡的“金子”。
英国的荣誉头衔是备受举国上下关注的大事,每年分两次授予,分别在新年和女王的官方生日。2020年女王“寿辰荣誉名单”(以下简称“荣誉名单”)并未像往年一般如约而至,因疫情的耽搁让原本通常在六月就出炉的荣誉名单直到十月才姗姗来迟。除了揭晓时间,今年的荣誉名单还多了一个特别的组成部分,那便是414位默默无闻地抗击新冠疫情的各行业优秀代表。数以百计的关键岗位人员,如医生、护士、运输司机、超市员工等,均因其无私奉献和守护英国民众的行为受到表彰。其中,一位华人医生的名字更是彰显着华人行业领军人物在疫情期间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光辉。
关达智发起的骑行运动,图为参与者合照。(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据受访者提供)
华人群体自英国疫情暴发以来从筹措善款到募集资源,均受到英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与感谢,在这份特殊的荣誉名单中,关达智因在疫情期间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杰出贡献获封大英帝国勋章员佐勋章(MBE),是为数不多能得到该荣誉头衔的在英华人。
就职于肯特郡达伦特谷医院(Darent Valley Hospital,DVH)的关达智是该院的肾科专家顾问和全科医生,他同时也是国王学院医院( King‘s College Hospital )的客座肾科专家顾问。他曾获包括医院年度医生(Hospital Doctor of the Year in Innovation and Renal Medicine)等多项英国全国荣誉,并在英国国家医学教育署(Health Education England)任教育和临床督导(Educational and Clinical Supervisor)。
关达智。
心无旁骛专注医学事业
提起此次女王生辰授勋MBE,关达智说自己并没有特别激动,因为早在名单正式发布的前几个星期,他就收到了英国内阁办公厅的联络,在得到消息后的一段时间内感觉始终不错,但“几天后就回到了日常生活,和平时并没什么两样”,他说。近年来,华人社群在英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强,杰出的华人侨领因组织领导社团维护华人权益、贡献英国社会也被授予荣誉头衔,但在某一专业领域因自身超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而获此殊荣的华人屈指可数,关达智就是其中之一。“希望这一认可可以激励更多的华人,带来更多能量,让大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得更好”,他说。
来英近50载,“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关达智指出,这次提名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回想起自1980年代来英国求学,关达智从不认为华人身份是一种束缚,“无论一个人的肤色是什么样的,大家都是平等的”。当谈到一路走来,华人背景对他求学和职业路径是否产生过什么影响时,他表示,“他人的眼光不是阻止一个人进步的理由,要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内有所成就则必须做到专注与投入,当你做到这一点时,被认可就无关你从哪里来或是哪个国家的人。”
关达智认为,就文化而言,华人社会处理事情都讲究速战速决,效率极高,但在英国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告诉他,遵循程序或因官僚制度,有时办理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像是打太极”。在他看来,社会制度和系统越来越先进,走必要程序所带来的“阻碍”就越多,有时对当地文化不了解的华人可能会由于走了太多程序而误解是“被歧视”,但要放下偏见去融入当地社会,不要自怜自艾,尽可能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就像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得一样,一个人不能一直顾影自怜”,他笑着说道。
关达智在办公室。
在“舒适圈”内也能创造无限可能
此次获得MBE与关达智平日对医学研究的热忱以及精湛的医术离不开关系。今年3月,他在《电讯报》杂志“优质生活(The Good Life)”专题中发表的一篇有关诊断慢性肾脏病(CKD)和医学调查与治疗的文章也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与患者的热烈反响。一位名为劳里·斯科特的患者评价称:“这是一位优秀,知识渊博且充满爱心的医学顾问写得出色文章,我很高兴是他在达伦特谷医院照看我的。”
40多年来的学医和行医生涯,关达智在多个极具影响力和行业认知度的期刊上发表了共65片经同行审阅(Peer-reviewed)的学术文章,也是首位英国华人肾科专家顾问。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成就时,他表示自己“总是跟着知觉走”。除了埋头苦干是成功的命门,他认为,要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发挥最大潜能。常言道“打破舒适圈创造无限可能”,但关达智认为,通过阅读和训练可以将自己在舒适圈内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功效,就能将一个人的专业发挥到最好。所谓舒适圈,他解释道,值得不仅仅是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更是指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你可以拓宽领域的边界,但在领域内可以做到即使面临挑战也临危不乱、冷静自持地做出判断。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就赴英留学的华人,现在的留学生比起当时可以说是幸福很多了。关达智回忆道,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一所大学,想要入学必须特别聪明或是家境格外殷实,于是和父母商议后他决定远渡重洋到英国求学。半工半读是他求学时的常态,他笑称,在中国餐厅的厨房里,他学会了怎样做好时间管理,中餐厅的后厨无比忙碌,“正如做好一道完美的菜一样,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煮、什么时候炒菜”,他说,彼时打工的岁月不仅在青春中留下印记,这段经历也让他在艰苦中磨炼出了不少技能。
一开始他想学社会科学,但有人跟他说“这样你在毕业后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受到学医的叔父影响,他决定弃文从医。彼时英国的医学院还实行“名额制”,对入学数额有十分严格的控制,也会考虑申请学生家乡的医学院数量,因此他也多有碰壁。所幸后来被伦敦国王学院的医学院录取,之后也在多所高校和教学医院进修和工作。
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医行医让他感到快乐与满足,这种充实不是来自于金钱和物质,而是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所感到的。“英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英国医疗系统的角色是为全国医疗需求提供服务”因此工作的满足感时常来自于“帮助别人的快乐,让别人变得更健康是一种你知道自己做了一些好事的感觉。”
关达智医生在医院。
新冠一线格外艰险 生死攸关难做抉择
新冠疫情在英国暴发时,关达智临危受命被委派带领一个新的团队与病毒作斗争,在过去半年内,他所就职的医院接收的新冠病例约有3000人,一度有28个重病病人需要使用呼吸机(Ventilator),还有另外20位情况危急的新冠病人,“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紧急且工作量巨大”,他说,尽管需要在指挥的位置上运筹帷幄,但“(自己)必须做出一个榜样,并且及时处理随时更新的一手情况并将工作交付到适合的人手上,毕竟新冠症状当初一星期一变化”,每个星期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可能都有所不同。
之前做学术的经验也在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以研究作为工作指导方向的职业医生,关达智说他阅读相关文献和适应最前沿科研成果的速度更快,因此可以更好地为拯救新冠病人争分夺秒。同时,作为华人,他也更早接触到相关信息,并一直密切跟踪疫情在亚洲地区的情况,每天根据新闻获得实时数据与最新信息,相比其他本地医生他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此外,作为部门的负责人,他还需要做出许多艰难抉择。在新冠蔓延高峰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只有10个床位,而危重症病人却有20多个也是常事,此时有许多“艰难抉择(tough decisions)”却是不得不做。关达智说,许多病人只不过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他们完全没有准备因新冠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即使强壮如斯他们的生命也可能十分脆弱,需要精心治疗。彼时必须面对的是医疗资源十分有限,必须进行合理分配。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邀请各方参与,在充分尊重病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每位病人急救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做出决定。
关达智医生骑车锻炼。
他还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战斗,那就是为自己的同僚战胜病魔。今年4月,达伦特谷医院一位放射科医生也身患新冠重症,作为并肩战斗的战友,关达智亲历了该医生从患病到康复,并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表示,“这真是一个奇迹!”
不仅在一线亲临新冠战场,也经历过同僚身患重疾,关达智想向大家呼吁:“Not ok is okay.”经历过这一切,每个人心中免不了留下一些创伤,这都是可以被理解并且被接受的。对于医护人员来讲则更是,他们也是有情绪的人,正视和拥抱这期间的伤感,还有拯救回一条条生命的喜悦和激动情绪都在砥砺着他们继续前行。作为此次新冠斗争最前线的亲历者,他也组织了一次骑行公益活动,从达伦特谷医院骑到布莱顿,呼吁所有参加的人增强身体素质,并借此机会为卒中单元(Stroke Unit)的病人筹措善款。
举报/反馈

欧洲时报官方

37.5万获赞 4.3万粉丝
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日报之一
欧洲时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