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过PHQ-9自我筛查心理是否健康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我浑身都不舒服,隔三岔五跑医院,医生却说我没病,这是怎么回事?”“我回不去西班牙留学,每天都失眠,人也瘦了许多。”这两种状况,可能都是“心病”作祟。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却逐步显现。今天是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此前一项针对全国5万余人的线上调查报告显示,疫情期间,有过抑郁、焦虑情绪的人超半数,有过失眠急性应激症状的也都超过两成。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应关注心理健康。
把对孩子的关注分一点给老年人
80多岁的张阿姨,曾经患有抑郁症,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后,病情控制非常好。张阿姨平时常和朋友社交,喜爱唱歌,但今年疫情期间,她大多待在家中,活动范围压缩、人际交往减少,抑郁症又发作了。
“她常常觉得惊恐,有几次拨打120急救电话,说自己胸闷,透不过气。反反复复发作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要求住院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李霞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种反应,是急性焦虑发作的典型症状。严重的心理压力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压力状态下分泌的应激激素增加心血管活动,使得心脏负担加重。“这并不是老年人作,心病是真有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的。”
李霞告诉记者,许多老人外表坚强,可难掩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老年的焦虑症与抑郁症具有隐匿性,老人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心情不好”,而会表现出各种躯体不适,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并没发现明显异常,这个时候老伴或者子女就要密切关注老人是否有情绪异常。
图说:左二为李霞医生
“我们都没有老过,很难说自己理解老人。老人并不需要很多的关注,很多时候他们不想麻烦子女。但当他们老去,对小辈的情感需求和依赖是会有所增加的,而子女却很难体会到这种细微变化。”李霞说,对子女来讲,要多去关心老人、多去探望老人。当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的时候,一些老人内心会表现出失落感。“小辈们不要不以为然,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过去他们曾是子女的依靠,等他们老了,也请给他们一些依靠。”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病,请别硬撑
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机制。但现有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此次疫情的发生,让加强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9月发布了《探索防治抑郁症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呼吁整个社会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疾病筛查、评估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疾病干预。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确实激发了不少人的焦虑神经。”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邵春红副主任医师说,临床上遇到过突然失去了学习动力的大学生、焦虑失眠的职场新人……实际上,有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每个人都会有“郁闷”的时候,但抑郁症是一种病理心理性的抑郁障碍,常持续存在,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
同样的还有焦虑症。焦虑是种正常情绪,但焦虑症却是疾病,表现为持续显著地紧张不安,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焦虑症患者对于细微的事情持续性担忧、害怕,总是往最坏的地方想。“患者焦虑持续时间很长,伴有很多的身体不适症状,如心慌、胸闷、头晕、肌肉紧张、坐卧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失眠和乏力等。”邵春红说。
李霞也指出,人们总认为焦虑症、抑郁症患者“想多了”“矫情”,让他们调整情绪,“想开点”。其实,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病,患者和家属不要觉得羞耻,更不要觉得自己有错。如果自己不能调节情绪,一定要及时看医生,千万不要硬扛。
有了抑郁情绪该怎么办?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心理健康?邵春红说,有一张简单的9项病人健康自评问卷(PHQ-9)来筛查,选项有“做事提不起劲”“食欲不振或吃太多”“对事物专著有困难”等,但这个量表只能表明可能存在相应程度的抑郁症状,不能确诊是抑郁症,必须经过正规、细致的检查才能确诊。
但如果有了抑郁情绪该怎么办呢?邵春红说,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要学会监测自己情绪的变化。对负性情绪,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正视它、接纳它,观察它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积极采取转换注意力、调整想法、适量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以及倾吐、寻求专业帮助等手段,让负性心理反应顺利过去,防止发生抑郁症。
即使被诊断抑郁症,只要在正规的专科医生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心理或物理治疗方法,坚持全病程规范治疗,抑郁症不是不可战胜的。有些患者还是可以恢复到生病前的正常状态,拥有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4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