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对某环境的依恋程度,与其能满足自我多少需求成正比。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越来越不想回家。每到重要节日,都会找各种理由不回家。通过对这类人的心理分析发现,之所以不愿意回家,是因为无法从家庭环境中满足需求。我们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冬日里的旭日,家是游子的寄托。当这些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个体就会开始逃避回家。个体对某些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内心会产生相反的排斥心理。个体之所以得不到爱,通常与家庭主要成员错误的爱的表达以及整体氛围有关。
这些表达方式不是爱
家庭成员试图控制一方
心里面亲近一个人,如果只是凭本能释放出来,就会造成个体试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话一点,离自己近一点。比如父母对孩子,总以为是对孩子好,事实上却是在控制孩子。内心不想让孩子违背自己意愿,渴望孩子跟自己“一条心”。可是孩子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信念、认知,不可能跟父母一条心,除非都无比认同彼此的价值。试图磨灭一方的个性化,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这显然不是爱的表达。
家庭成员总是干涉一方的生活方式
家庭成员中的强势一方,本能上对威严感有一定需求。威严感是一种让别人尊重自己、服从自己的体验,能够给个体带来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如果一个人讲话,身边没有人搭理自己,那么内心会有强烈的失落感,会开始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在社交中得到一种威严的感觉,只不过强势一方更容易向弱势一方施展出来。比如父母对孩子,通过干涉孩子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让孩子敬畏自己、尊重自己的目的。
把家庭中弱势一方当作工具人
完全凭自己喜好跟一个人相处,今天喜欢对方就对他好一点,明天心情不好就打骂对方。这种将对方当作工具人的相处模式,会给人一种被当成工具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情绪被人理解,被人照顾。如果关系中只是强势一方有情绪,而弱势一方总是需要照顾强势一方情绪,那么弱势一方就会渴望摆脱这种关系。哪怕多么自卑的人,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关系网。渴望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和爱。这种任凭自己情绪对待别人的方式,不是爱。
在家庭中得不到爱的人,会极力逃避家庭
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爱的表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错误的爱的表达。在家庭中得不到爱的弱势一方,会极力想要逃避家庭。他们会渴望离开家庭,背井离乡,哪怕在重要节日也不想回家。随着个体的认知成长,会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个体的需要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个体产生排斥心理。个别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天真的认为血浓于水。可是心智越成熟的人,对此却并不很在意。这样的父母觉得自己身为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这是一种刚愎自用、故步自封的心理。
越来越不想回家的人,通常与原生记忆有关。个体的童年经历会形成深刻的记忆,记忆对一个人的思想、认知、信念、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哪怕个体长大后,父母对孩子也变得好起来,只要个体回忆起童年受到父母的打骂,内心仍然会产生排斥心理。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个体对家庭不好的记忆,会加深对家庭的疏离行为。在孩子最需要保护的时期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信任,孩子长大后也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持和信任,也就越来越不想回家。
改善彼此相处方式,才能回归家庭的本质
家庭中的强势成员,如果意识到弱势一方越来越不想回家,这意味着家庭没有提供个体的爱的需要。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不是放松而是压力,那么个体就会极力摆脱这种压力。所以家庭中强势一方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的关心、照顾过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感受,是否总是一直给对方压力。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总是给弱势一方压力,比如父母给孩子压力,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疏远家庭。同样的孩子也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得独自生活。父母也就别指望孩子会经常回家。但是如果父母总是惯着孩子,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造成孩子心智不成熟,无法独自生活。
作为家庭中的弱势一方,如果意识到自己越来越不想回家,这意味着你理解的家庭和现实中的家庭有差别。你想要的东西家庭给不了你,所以你越来越不愿意回家。但是这并不是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够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才会想办法改正。如果不表达,父母还是以过去的方式对待你,你会越来越不想回家。
总而言之,不想回家的人是因为无法从家庭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让家庭回归温暖的感觉,找回建立家庭的初心,才是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的关键。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