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丹尼尔·吉尔伯特从高中辍学,带着他的一个孩子,而孩子的母亲弃他而去。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他不得不在孩子安静下来的夜间写作——写科幻小说。
有一天,他走了很远的路,想报名参加一所社区学院的业余写作班,负责人面无表情地告诉他:“没有名额了。”
走得疲累的吉尔伯特,就顺手在社区学院注册了那个唯一有名额的专业——心理学。
几十年过去,现在,丹尼尔·吉尔伯特是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快乐本质的实验室,他所著的《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书曾经是《纽约时报》评出的畅销书之一,上榜时间长达23周之久,该书还获得了2007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Stumbling on Happiness》中文译名《哈佛幸福课》。
需澄清一下,吉尔伯特并不是那个著名的哈佛大学“哈佛幸福课”课程讲师,而是和这个课程一脉相承,都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的方法去研究幸福的本质。
吉尔伯特在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他的看法:幸福也许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恰恰相反,它总是和你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人生相联系的。
幸福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能力。
《哈佛幸福课》一书,虽然书名有“幸福”,然而这并不是一本教给你如何获得幸福的自助指南,它讲述的,是基本的科学道理,在这些道理中,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会最满意哪种结果,以及这种预测的准确性。
01. 幸福源自对未来的想象力
减肥的姑娘,总是在饥肠辘辘中,想象着自己瘦身成功后,穿上漂亮的裙子,摇曳着袅娜的身姿,奔向心仪的男友。
那些塑形指导师,也通常会建议你在视力所及的地方,挂上你最瘦时的照片,或者你偶像的图片,想吃的时候,想懒的时候,就多看看。
甚至有网友说: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想象中我瘦了之后的美貌。
更有宣传语说:控制你的体重,就是你掌控生活的能力。
可见,人们多么喜欢控制。
人生来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并通过控制来对未来发挥想象力,从而获得幸福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想要控制未来?
从控制中,他们得到愉悦的体验。拥有影响力、能够改变一些事情,影响一些事情,这种感觉好极了。
可悲的是,我们通常对很多事情,没有这种足够的控制力。
多数时候,我们经历的是:减肥一次次失败;买彩票刮开的是“谢谢惠顾”;老板通常在你想下班的时候宣布“开会”;想买的房子和能买的房子之间,隔着六个圈……
所以,作者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一生中花费很多时间去掌舵和扬帆,却发现香格里拉并不在我们预想的那个地方”。
02. 在现实中,幸福是相对的
幸福在哪里?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似乎是人活着的终极意义,而对这个意义实现的过程,大概有三种指称:情感愉悦、道德愉悦、判断愉悦。
情感愉悦可以说是最普通最基本的幸福。
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幸福;周末睡到自然醒,幸福;春节团聚在爸妈身边,幸福;得到一笔稿费,幸福;升职加薪,也是幸福……
情感愉悦,无关事件大小、实现难易,“小确幸”是幸福,人生梦想实现也是幸福。
可在每个人眼中,幸福是不同的。
哲学家穆勒认为,“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比做一头心满意足的猪要好,作一个得不到满足的苏格拉底比作一个心满意足的傻瓜要好”,“得不到满足”反而更好、更幸福。
在这种“高度”的认知下,普通人的“小确幸”似乎低级了点儿,不知哲学家是否认为可以和猪一般的低级趣味划等号?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一种更难捉摸且毫无意义的感觉作为人生目标,那生命实在算得上是一场悲剧。
“幸福”,并不是指代任何一种美好感觉,而是指代一种非常特别的、只有通过特别手段才能获得的美好感觉
如此看来,“真正的幸福”直指某种情操、某种意义、有深度、摆脱了低级趣味的方式,因此,人们追求幸福,而不为之羞愧。
电影《超人》中,饰演超人的克里斯托弗·里夫,从马上跌落,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必须借助呼吸机才能正常呼吸,躺在床上,他微笑着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欣赏周围的人。”
当我们像个傻瓜一样,为通勤时地铁的拥挤生气,为工资卡里是四位数还是五位数忧虑,为自己狭窄的出租屋难过时,想想克里斯托弗·里夫,是否感到心情愉快了些呢?
幸福感,就在对比中产生。
没有别墅,但有属于自己的小窝;没有宝马,但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没有私人飞机,但年轻、健康、睿智、有激情……
所以,有研究人员指出:“比起那些想象自己有着同样身体状况的人,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或者残疾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价通常会更高一些。”
在健康人的想象中,疾病缠身且贫穷无依,可能“比死还糟”,可真正身处这种境地的人,却很少选择自杀,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对未来的想象,可能更低,更容易满足,也更容易感到愉悦。
电影《荞麦疯长》中,小镇青年云荞说:“我挣了钱,天天请你吃肯德基。”
没有吃过西餐的人,吃一顿肯德基也会觉得幸福。
03. 用想象力预测时,总是会犯错
现在我们经常会怀念以前,怀念小时候吃过冒着白气的冰棍,那时候没有哈根达斯;怀念冬天吃过的烤红薯,那时候没有烤箱;怀念坐绿皮火车14个小时去女友的城市,那时候没有高铁……
为什么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因为我们更愿意记住最好的和最坏的事件,而不是概率最大的事件。
最好的或最坏的体验,像水晶一样,被当作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高潮,留存在脑海中。
而记忆总是会高估或低估我们的幸福度。
同样的事情,再做一次,同样的食物,再吃一次,好像并没有找回同样的幸福。
记忆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重建了我们头脑中的镜像,在我们回忆时,就悄无声息地在大脑中复现。
当财富可以让我们从穷人变成中产阶级时,它能增加我们的幸福感;而一个中产阶层成为富豪后,财富给他的幸福感就不那么明显了。
这就是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属性,通俗地说,如果我们感到饥饿、寒冷、身体不适、疲惫不堪,的确会痛苦,一旦金钱把我们从这些麻烦中拯救出来,额外的财富就失去了强大的改造功能,类似于一堆越来越没用的废纸了。
幸福没有固定的公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能得到的东西,和我们得到它时的主观感受,是两回事。
每个人眼中的幸福,都是不同的。
专家导读中说,当下即道场,幸福本无须等待。
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呢?关于幸福,知道更多的原理并不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就像,我们懂得了很多生活的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幸福不在远处,不在高处,就在我们内心深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围雪夜读

2947获赞 896粉丝
读书,阅史,明世。写字,愉己,悦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