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暗示效应”,其实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其中,儿童及年轻人相比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
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效应呢?
从病理学角度来说,位于大脑海马钩回的嗅觉中枢受到影响和干扰时,就会出现幻嗅的情况。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可使人嗅到某种气味后产生喜悦、气愤、忧郁、兴奋等情感,而诱导性的幻嗅,极易引起内脏的神经反射,产生躯体上的疾病。当然,在没有其他环境及引导性暗示下。所产生的幻嗅也是脑部肿瘤定位诊断的典型症状,是大脑器质性疾病的早期发病信号之一。
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暗示效应呢?
比如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带头人:我很棒! 其他人:你很棒!
带头人:你也行! 其他人:我也行!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音乐之声》是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老师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心理暗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同样地,这种心理暗示效应也可以运用在职场和情感上。
举报/反馈

心理咨询师西叻

608获赞 87粉丝
不喜欢旅行的写手不是好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