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第二排弗洛伊德(左第一个)荣格(右第一个)
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一起回顾了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由相识相知相惜,到出现分歧,最终分道扬镳的过程。
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既羡慕他们相识初期亲密无间、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又对他们的断交而感到唏嘘不已。
那最终两人走向决裂的原因是什么呢?断交后的他们,彼此的生活又如何呢?让我们跟着近年来研究者们的脚步,深入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决裂的原因:
其实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就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和思想上的分歧,只是在交往初期被热烈的情感掩盖了。
刚开始二人是一致对外的,有着共同的目标,想共同推进心理学界的发展,将精神分析的这个理论普及出去,让更多的人认可。
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学界的认可,二人的分歧逐渐的显露出来,比如荣格对灵性(身、心、灵的整合)的着迷,弗洛伊德对性欲理论的强调,弗洛伊德拒绝分析自己的梦,弗洛伊德的晕倒等等,最终这些隔阂让人无法忽视,走向了决裂。
很多研究者对他们分裂的原因都很感兴趣,解答这一问题也应该是从多方面考虑:
荣格(左)弗洛伊德(右)
01 观点的不同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便是他们对“性”和“灵性”的不同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决定于性本能的发展,而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一切归因为性欲或“精神性性欲”的态度,也不满其完全的遵循因果决定论,只从个人的角度去探讨“潜意识”的来龙去脉,完全忽视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对灵性的渴望和追求。
所以荣格认为,意识只是个体存在非常小的一部分,藏身其后的,除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人潜意识”之外,还有那更重要的,又与宇宙的韵律互通声息的“集体潜意识”。
其实观点的差异早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能看出端倪,在临别时弗洛伊德对荣格说:“请千万不要放弃性欲理论,不要把青春抛掷在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而且在弗洛伊德看来,荣格对于神秘事物和灵学、宗教等的“着迷”是毫无道理的。
一天,在弗洛伊德的一个房间里,两人正热烈地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的时候,突然间,从书架那儿发出一声巨响,荣格向弗洛伊德解释说这就是所谓的催化显示现象。弗洛伊德不以为然,但荣格预言还会有另一声巨响,稍后,书架果然又发出了同样响亮的声音。
(学术的研究在这方面并没有给到一个详尽的解释,但结合他们二人成长的宗教背景,使他们会对一些超然的事物做出一些宗教性的解读。)
02 成长环境和性格的不同
弗洛伊德在清贫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童年时期的伤害,不得意的父母亲对他望子成龙的人生寄望,都让他的成长过程中过的很辛苦,形成了固执的性格,有着强烈的“开疆拓土,出人头地”的想法。
荣格也曾在BBC的的采访中评价弗洛伊德,“我很喜欢他。但我很快发现,他一旦认定什么事情,就不会改变……”
荣格在BBC中的采访
而荣格的童年也没有那么幸福,他是独子,上面的三个哥哥都夭折了,她的父亲是不怎么成功的乡村牧师,她的母亲常因不知名的疾病住院,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也变得很孤独和独立。
家人们多有通灵的能力,常聚集讨论神鬼附体等超自然现象,这也让荣格终其一生,一直在信与疑之间挣扎。
荣格童年期主要的安定力量来自于父亲,但是到了青春期,当他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时,身为牧师的父亲并不能给到他满意的答案。
直到他遇到弗洛伊德,他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父亲,而弗洛伊德也需要被肯定,需要一个被他理想化的人,可以尽情诉说他的想法、感觉、期望、憧憬。显然荣格在那时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他们遇到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直到分歧越来越多,在弗洛伊德看来,他需要维持在荣格心目中权威的形象,当被荣格质疑和批评的时候,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而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这样欲盖弥彰的做法,也失去了他在他心目中的权威性,他本人的自信心也日渐增强,这也让他坚信自己不可能再停留在弗洛伊德的小道上, 而必须在一个未知的王国里,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
正是荣格的独立性格与创造精神,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一条与弗洛伊德可能决裂的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成长背景对我们的性格塑造是息息相关的,它给我们带来正向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多的局限性。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种局限性,这也导致两人必然会走向决裂。但如果双方都能理解和接纳自己限度的话,他们之间会不会又变为另一种合作呢?那现在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二、分道扬镳后彼此的生活:
弗洛伊德总是不时需要一个被他理想化的人,尽管和荣格决裂,也不乏信服并追随他的门徒众多,他的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弗洛伊德的研究在晚年有所增加,并不断致力于推翻自己过去陈旧的研究,也为后世流传了很多思想上的财富。
但就荣格来说,那段时间的他并不好过,他没有料到自己竟是那么脆弱,他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忽然发现,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开始幻听幻视,举目所见,尽是死尸。
有一次他梦见自己谋杀德国人最崇拜的神话英雄,罪该万死,醒来竟在床头发现一把上膛的手枪。此后数年,幻象、噩梦也层出不穷。
他知道他正在掉入疯狂的深渊,但作为科学家的他,也并没有放弃,努力的与命运做抗争,并把每一次幻听和梦境的细节都记录下来,而这也许正是荣格之所以终能从“疯狂”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写与绘画,帮助他维系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他渐渐地相信,为了要达到人生更高一层的境界,为了要了解“真正”的自己,他才会不得不亲身去体验这刻骨铭心的痛楚、历练。
正如影片《危险方法》中萨宾娜和荣格的对话,萨宾娜:“在探索过程中,把自己弄病就不好了”,而荣格却说:“只有受伤的医者,才有治愈的能力”。
《危险方法》剧照
正是他勇于面对这份恐惧,自愿跃入这黑暗的深渊,才最终得到了“再生”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学说,依然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闻名国际的心理治疗专家。
可以想象,那样一段经历,对于他无疑是毁灭性的,但是最终的他还是走出来了,并给了命运一个漂亮的反击。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毁灭性的事情,那样的时光会让你感到很痛苦,很黑暗,觉得全世界只剩下了自己。
但请你相信,一切没有那么的糟糕。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最能学习的时刻,会让我们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转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去探索和丰富我们的生命过程。
所以接纳这份痛苦,去发掘自己的内在力量,甚至可以去寻求更加专业的帮助。只有踏出这一步,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陈珂含老师对此也有独到的体验,正如陈珂含老师表达的那样:“在一些触达灵魂的悲伤面前,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允许它静静地穿过我们的身体与灵魂,被它温暖与触碰,然后目送它远去…”。
参考资料:
《受伤的医者》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BBC亲历大师系列丨弗洛伊德&荣格:人性之争》
《危险方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