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你看着他很普通:行为正常、身体无伤。
但他们可能无法一直保持正常——当他们的精神疾病发作起来,可能连最基本的人性都不复存在。
而那些看起来就不“普通”的,你根本看不见他们。他们被自己或家人藏在角落、窝在屋里,也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
据统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或行为障碍。其中,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约21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
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亿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
精神疾病不仅是个人疾病
也是社会“疾病”
9月1日,在云南昭通水富市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名才11岁的小女孩被砍身亡,疑似是精神病患者作案。事发当天下午,女孩跟同学一起放学回家,跟同学分路后还有两分钟就到家了,突然冲出一名30多岁的持刀男子,对女孩疯狂施暴后逃离,女孩被砍伤,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有网友评论说:她逃过了瘟疫和各种灾害,小心过马路,不跟陌生人说话,却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
类似的案件比比皆是,从未间断。
7月,广西火车站一名3、4岁的小女孩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男子从火车站二楼扔下。
8月,一名有精神病史的18岁男子,尾随一名8岁男童,在电梯内将男童杀害,而且砍了几十刀,并将孩子移出电梯放到24楼楼梯间。
相关法律规定,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期间,无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受法律约束,可能不承担法律责任。
精神病患者犯罪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责任,也不完全该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全部承担,也需要社会上的帮助和重视。
“精神疾病已成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心理和精神健康并科学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已成亚太第二大健康问题
在名为《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的报告中,中国在亚太1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名第九,属于较为落后的第三梯队。
“在亚太地区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日本金泽大学全球事务组织副教授 Atsuro Tsutsumi 在报告中说,“但对其关注度仍低于其他重大疾病。”
事实上,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 (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 的第二大因素。
“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引入的疾病衡量方法,其将病情的普遍情况与病情在发展过程中导致的患者虚弱程度相结合。由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时间相对较早,它所导致的总损失年数很高。按照这一标准,在报告涉及的15个国家和地区中,精神疾病平均占据了伤残所致声明年损失总数的20%以上。
更为严重的是,马辛说,抑郁症严重时,会出现悲观绝望的心态,甚至有自杀的行为,15%到20%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中国被划入较落后的组别
按照环境、可及性、机会以及治理4类18个指标,研究对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这15个国家可以清晰分出四个组别: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得分均超过90分,位列第一、第二,属于第一组别;
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与新加坡、韩国、日本作为亚洲高收入国家,列于第二组别;
中国大陆得分为45.5分,位列第九,与马来西亚、泰国同属第三梯队;
印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则排在最后一个组别当中。
报告还称,同一组别的国家在协助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类似的,但不同组别之间的程度相差很大。
他们比常人承受更多痛苦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中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常与应激事件有关,急性发作者大多数可明显或完全缓解。预后一般较好,不留人格缺陷,但部分可能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003年一项针对北京1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的终生患病率6.87%,女性高于男性。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7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此外,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人格因素、儿童期的经历、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药物因素等都可成为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证据表明,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人格缺陷等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使个体发生抑郁障碍的危险显著增高。
疾病的负担
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研究显示其复发率高达80%,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WHO研究显示,抑郁症位居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第5位。而在15~44岁年龄组的前10位疾病中,有5项为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自杀与自伤、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酒/药物依赖)。抑郁症、自杀/自伤是精神障碍中导致疾病负担损失最大的问题。
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疾病负担将名列第1、2位(20.2%),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第3~5位。抑郁症、自杀与自伤,以及老年痴呆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而抑郁症仍是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1990年为44%,预测2020年将为47%)。
抑郁障碍对患者及社会的影响
抑郁障碍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抑郁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最重要的是,抑郁障碍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在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认为可能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增加有关。
自杀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自杀率目前为22.2/10万人,且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4倍。和抑郁障碍有关者占自杀的40%~70%左右。
主要症状
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和意志行为降低,其中以情绪低落最为重要。典型症状可见早晚有所变动,具有晨重夕轻的变化。在精神检查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情绪:情绪低落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患者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悲伤、心情压抑、自我评价降低,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等。部分患者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
兴趣: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兴趣减退及愉快感缺乏。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患者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感,且通过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对工作感到困难,常常不能完成任务。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无助感。
思维及言语:患者往往思维活动减慢、言语活动减少。思考过程困难,一些简单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决断能力明显降低,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焦虑或激越症状:患者有焦虑、紧张等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这类症状往往更为突出。
躯体症状(食欲、体重、睡眠及性欲):多数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等,性欲低下在抑郁症患者相当常见。
自杀: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杀观念。
慢性疼痛:慢性功能性疼痛和抑郁障碍密切相关。慢性功能性疼痛可成为抑郁症的重要症状或就诊的主诉,而抑郁症状使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疼痛症状明显加重。
治疗策略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王小平教授指出,在临床治疗中,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消除症状,避免复发,还要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王小平指出,判定患者是否治愈的标准也需要结合症状和社会功能两部分。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大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马现仓也特别强调科普的重要性,包括非精神科医生、患者等在内都要对抑郁症有正确的了解、判断和应对方式。“目前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临床治疗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抑郁症是个慢性的疾病,它的治疗需要经过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阶段,基本的治疗时长平均都在18个月以上,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规范治疗,目前抑郁症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抑郁症首发急性期是最佳治疗时机,如果在此期治疗方式不恰当,导致在急性期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则会使最终的治愈率下降。
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包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电痉挛治疗等。抗抑郁药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急性期推荐使用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NaSSAs等类药物。
对抑郁障碍的治疗要有针对性,自始至终、全面改善或消除抑郁的核心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同时应提高人群对精神健康的意识及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纠正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促使患者主动就医治疗。全社会应争取不断改善抑郁障碍防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方法有了,92%患者却没有接受正规治疗
中国的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极高。在我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位于第四组别的印度(90%)。目前,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估算为1.58亿。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精神科医生过于稀少。官方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每10万人仅拥有1.7名医师,全球这一平均数字是3.96名。尽管这一数据在近年来显著提升。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原卫计委“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顾问马弘教授依然指出:“我们没有足够的精神科医生。”
有媒体曾在西藏地区采访调研时发现,当地几乎找不到精神科医生,更没有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
报告同时显示,14%的中国注册精神专科医生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另外有29%的人只有三年的大专教育证书。整体看来,受过良好训练的精神健康医疗人员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精神专科医生人数增加到4万人。马弘说,“我对于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存在一些担忧。”
除了实践,亚太地区国家也都开始了实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报告认为,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中国标志性的首部精神卫生法。历经27年的讨论,2012年10月,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案于2013年生效。
新的精神卫生法正式强制要求部分治疗免费,但报告认为法律的实际益处有限,治疗仍然受限。马弘说,她所在机构的未发表研究发现,在拥有两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的家庭会陷入穷困。
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或许会慢慢变好。
在搜索引擎输入“自杀”,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社会正在进步。
而输入“抑郁”时会发现,这里似乎还没有被重视到。
如前文所说,抑郁也是疾病,对患者本身和社会都有害。
甚至,他们是离“自杀”二字最近的群体。
不要再漠视精神疾病了,更不要把自己或他人关进社会边缘的角落。他们有权利接受治疗。
每日留言奖
你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对更好医疗服务的呼唤!
如何让「隐形」的精神病患者「显形」,评论区见!
留言获赞数Top5,将得到我们送出的5元微信红包。
来源:健康界
作者:暗子
本文部分内容及数据源自:
精神科护理、南方周末、经济学人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科技、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网、利维坦、李氏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