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人都想活的更健康。这就对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养生的总原则是什么?养生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本文尝试着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一则,长寿好
有人说,养生是为了活的更久;有人说,养生目的不是延长生命长度,而是提高生命质量。我的观点是:养生当二者兼顾,我们既要长寿,又要活好。
一方面,通过养生,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谁不想活的更久一些呢!另一方面,通过养生来提升生活质量,让每天都身心健康,每天都身心和谐,每天都快乐幸福,这样的日子当然人人羡慕。
二则,神仙不可期,丹药不可服
在魏晋时代,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养生与今时的不同。那时以长生不老、肉身不朽为终极养生目标。而且,崇尚服食丹药,特别是金石类的药物。当然,现在看来,这种养生目的不切实际,而且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但在当时,从天子到民间,自上而下皆对子虚乌有的神仙世界深信不疑,由此助长了整个社会的迷信风气。对服食丹药的依赖,反而会对身体带来致命伤害,这与养生的初衷更是截然相背。
为什么魏晋时代会流行吃五石散类的壮阳药?我分析其原因,当有如下两点:
其一,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中原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寒胜伤阳,多见三阴病证,故需温阳扶阳;
其二,金石药性燥烈,益以火力,亢阳鼓荡,血脉偾张,使人筋力倍加强壮,类似于吸毒,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兴奋感。
五石散,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炼制而成,亦称寒食散。此方燥热,能兴阳事,其效类似于伟哥。《史记》记载:“齐王待医遂医,自炼五石服之。”魏尚书何晏笃好并鼓吹其验:“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一时服石成风,竞相效尤。而热毒入腹,五内俱焚,其害罄竹难书。
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此散燥烈,虽有扶阳之功,长期服用则最伤阴津。管辂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这明显是阳气妄动而阴精大耗的表现。
可是,为什么道家崇尚服食五石散?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修道之人多居住在山上,山上气温低,湿浊重,人体容易感受寒湿而为病;另一方面,这些人常年饮食生冷,易致寒湿内滞。由此导致阴寒凝结诸疾患。正如孙思邈所言:“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是以大须服。”
由此说来,药物是治病,无毒之药能治轻病小疾,大毒之药则治大病重症。世人多畏毒药,岂不知若能对证,大毒之药反而是救命的仙丹。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即是毒药,有兴阳动火之功。若用于阴寒凝滞诸患,足以温阳救逆;若赖以提高性欲,则必精尽人亡。
今之人受现代营养学影响,总是担心营养不良,唯恐吃的不够,会影响到健康。于是人人重视进补,甚至滥服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这与魏晋时代流行服丹药本质上不是一回事吗!
二、养生的总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应该是《内经》所谓的“形神兼顾”。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两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一则,养神与养形兼顾
我认为,养生一定要内求,内求才是治本。我们不仅要关注饮食以调节身体的康健,还要注重内在精神和心性的调养。而且,中医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养神其实是养心,是养本。
魏晋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篇中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嵇康对于养生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把身体和精神的关系比喻为国和君的关系,精神对于身体具有内在统摄作用,外在身体的种种病症是内在精神的表现,神和形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而且,嵇康特别强调“养神”的重要性,认为这才是养生的关键。如果养生者不能从内修性保神,仅凭外在服食,“嗜好常在耳目之前,在数十年之后”,这样的养生很难实现长寿的目的。真正的“善养生者”,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无为自得,体妙心玄”,长此以往,才可能“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嵇康的观点表达地非常清晰,也是我最看重的。作为一名中医人,我的理解是:人是形与神的结合体,单有形而无神,或单有神而无形,都不是人。人要活着,要有精神,就一定要形神兼顾。舍形而神去,舍神则形亦衰。
二则,只重养形而忽视养神,无益于健康。
今时我们过于强调食品安全、饮食卫生,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些都不过是养形。若心中各种不满,各种计较,各种争强好斗,各种恃强凌弱,各种怨恨恼怒烦,那么,即使养了形,又有什么用呢?!
光是养形,而不养神,又如何使体气和平、表里如一呢?“安心以全身”,若隐藏在形骸之下的精神已经躁动不安,外在身体的营养保健、饮食养生就会失其中枢,外表华丽难掩其内在的朽腐,“喜怒过甚则害生”,那么,“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内经》就非常重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都是养形;另一方面,又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使形与神兼顾,以尽终其天年。这也正是嵇康所说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道理。
不生病,一直活到肾精耗尽,这是天年,又叫天寿。人能活到天寿,是最幸福的。
三、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和谐。
《内经》重视养心。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安则身安,心安则五脏六腑皆安。养生必需养心,养心的目的是使身心与皆归于和谐。
嵇康在《养生论》一文的最后说:“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养生一定要内外兼修、形神兼养。一则,名位伤德,“故忽而不营”;二则,厚味害性,“故弃而弗顾”;三则,“守之以一,养之以和”,这样可以养神;四则,注意服食导养,“蒸以灵芝,润以醴泉”,使形体不病;五则,养心是关键,“无为自得”,这类似于《内经》所谓的恬淡虚无的境界;六则,知足,因为内心知足,所以无欲无求,心安则身心,使形与神兼顾,身与心和谐,不但生命质量提升了,而且能实现长寿。
今时之人不然,往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如此形亦伤,神亦耗,形神不能兼顾,身心不能和谐,怎么能健康长寿呢?!
小结
养生,不但要使形体健旺,还要使人心虚静。如何才能心静呢?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破除名利心;二是破除喜怒心;三是破除声色心;四是破除贪食心;五是破除忧虑心;六是破除欲望心。若能破除这六心,我们自然心满意足,这样就能获得健康、快乐和幸福。(董洪涛)#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