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
一段时期以来,坊间流传这么一句话,“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或是,“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没必要解释。”
不管是哪一句,意思都相同,感觉已经或可能被误解时,不管那人是不是懂你,都不用解释。
自然,认同并倡导此言的朋友,有一番自己的解读。例如,换位思考只是奢望,感同身受只是哄骗,理解万岁只是理想;清者自清,只需坦坦荡荡,问心无愧,让时间来证明;很多事情解释不清,很多人不在意真相、只接受自己定义的“真相”,解释只会越描越黑;等等。
无疑,这些解读有自身的道理,并非歪理邪说,否则不会引发众多的共鸣与热捧。
不过,从人生胜算的总目标来看,多数情况下,被误解、有委屈时,应该有一番解释,不该简单地忍气吞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群居
首先,人是群居型动物,人生不是独角戏。要演好自己的大戏,需要身边形形色色人的积极配合。但是,“知人知面难知心”,身边的人即使共事或相处时间不短,彼此之间大多也是似懂非懂。具体时间、具体事务上的遭遇的障碍和陷入的困境,外人更是不知就里,因此很容易误解误判。如果置之不理,负面性质的误判就主导了他们对你的认识,自然不会给你“好脸色”、“好果子”,甚至会变成你前进路上的“墙”。
因此,感觉对方的认知有明显偏差时,需要适当的解释,尽量消除他们对自己的负面误解,将误解造成的消极甚至恶性影响降到最低。
蒙娜丽莎
其次,懂与不懂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可调的。很懂你的,可能会因某种原因、在某件事上误解你。就像结婚多年的夫妻,还是会有一些误解。
同时,不大懂你的,可能因为你的解释而理解你。事实上,两个长期不和的人,因为某个解释而冰释前嫌的事例,很多。
何况,万物皆动态,而非一成不变,人们对人对事的认知亦是如此。
懂你的人,同样会有误解误判,此时你若没有解释,这份“懂”就衰减一截。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就不懂你了。
反之,不懂你的,如果经常听到你的解释,对你的认识越来越丰厚。渐渐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懂你了。
可见,不管对方懂不懂你,解释比不解释更好。
解释
有人说,解释需要成本,也未必会被接受,还可能惹麻烦。
此言不假。不过,大多数人既非圣贤也非小人,情商智商正常状态,有适当的阳光心态和思考分析能力。只要你不是他们心中固化的“小人”,且解释内容客观、合情合理,多数情况下,会有积极的效果。
以几分钟的时间和抛弃虚荣心的付出,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胜算,值。
也有人说,解释是在讨好别人,跌份。
其实,换一种心态来看,解释也是一种尊重,说明你心里有他人,重视他们的存在和感觉。面对他人的迷惑和误解而一言不发,难道不是目中无人吗?
还有人说,沉默是金。
同样换一个角度,沉默可谓是炸药和毒药。因为,沉默就把委屈和怨恨积压在心里,一定程度后,“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事实上,解释一番不仅是尊重他人,也是释放自己、救助自己。满肚子的委屈,通过解释得到一定的释放,心情舒畅了很多,负面影响也消失大半。自然,“炸药效应”和“毒药效应”都消减了很多。
至于孔夫子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提醒大家,“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并非要大家闭嘴不谈真相和实情,而是反对花言巧语的狡辩,倡导多行动少空谈。
对于该明辨的事实、是非,则如孟夫子所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瞧瞧,孟夫子都说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的。
欢呼
又且,大家都渴望理解、却难以互相理解。在呼唤“理解万岁”的同时,一直在探寻破解这个难题的门道。
其实,这个门道就在理解二字里面。
且看:
理解公式一:理解 = 理由 + 解释。
即有理也要解释,方能得到理解。
理解公式二:理解 = 合情合理 + 明确解释。
即解释需要合情合理、明明白白,方能令人信服、赢得理解。
尽管带有文字游戏色彩,这番解读还是很有道理,且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解释是积极的行动,既帮对方解除迷惑,又为自己释放情怀,具有“亡羊补牢”的效应,能让懂你的更懂你、不懂你的渐渐懂你,效果远胜不解释。
因此,被误解时、有委屈时,及时主动地开口,摆事实、讲道理、诉心情,心平气和地来一番“君子必辩”,不要简单地忍气吞声、一走了之。
当然,仅有解释还不够,还需相关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相信,你的解释不是巧言令色。
此外,如果已经有过多次教训,确认了面对的那人心胸狭隘、固执于自己的偏见,拒绝合情合理的解释,那就只好“讷于言而敏于行”,让时间和后来的行动来证明吧。
有道是:
人心岂止隔肚皮,知己知彼实不易;
误会寒风常刮起,被动坐等谁懂你
忍气吞声不可取及时解释很必须;
主动开口道原委,理解之桥即搭起
心平气和掰情理,尊重之心在话里;
释放心怀积怨稀,爆发危机自飘离;
亡羊补牢虽不易,远胜委屈且无语。
举报/反馈

凡间五谷

328获赞 34粉丝
凡俗世界的仁义之心,情理之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