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认识宇宙,然而却不认识自我。自己比任何星球都来得遥远。——柴斯达赖
你身边或者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很多人对他人看的很通透,却对自己一无所知。
好像是压根不曾认识过自己,又或者有意躲避真实的自己;再者是觉得人从来没有完美的,所以大可就这样放任下去。
但是,一个人在成长之中,学习,生活,工作,与家人的相处,与朋友的相处,甚至是与陌生人相处时,这些互动总会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评价。而这之中,不乏有我们需要改善的,为了他人的感受,更是为了治愈自己。
然而,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引导自己走出那个固有的模式,完成更好的蜕变。
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便是分析自己的人格,心理学家按照人类性格的不同特点把人格分为了九种,分别是1号完美型、2号助人型、3号成就型、4号艺术型、5号理智型、6号忠诚型、7号活跃型、8号领袖型、9号和平型。
而若想得到改善,则必须直视那些看似不被人待见的一面。《九型人格进阶版》这本书,直接划分出基本人格中的9种副型:1号愤怒、2号傲慢、3号虚荣、4号嫉妒、5号贪婪、6号恐惧、7号贪馋、8号纵欲、9号怠惰,并且作者又分别将这9种副型再次分类为社群型、性本能型、自保型。
通过本书中的27种副型,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它不仅让读者找到了自己,还针对性格的不足给出了解决方案,或是改善,或是用来治愈。
纳兰霍曾说:学习九型是一种含蓄的忏悔,了解自己型号的内容,是看到我自己有一个部分是应该被认真对待,用于蜕变的。
克劳迪奥·纳兰霍便是本书的主要作者,1932年出生于智利,2019年7月去世。
他把九型人格带入现代社会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同时还创立副型理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用座谈小组法讲授九型人格的老师。海伦·帕尔默这样的心理学大师,也曾是他的学生。
纳兰霍在书中这样表述:九型人格理论在性格阐释方面的应用,当中蕴含着一种有似于古典天主教七宗罪的东西(这当中还要加上恐惧,以及被视为不同于傲慢的虚荣)。
对于书中针对的九种副型理论,它就像我们性格中藏起来的那块不想被人发现的地方,但确实又需要人去勇敢的透视和接受。
接下来我将按照自己的理解针对其中的3种性格来做出简单分析,希望对有相似性格的你起到帮助。
2号社群型的身上,傲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过赢得观众的瞩目所获得的满足感,或者说他们是有野心的,这种野心是希望强过其他人,一种对影响力和特权的渴望。
并且这样的人是比较容易自恋的,2号社群型所展示出的自恋是基于领地和性能力方面存在的竞争。而这样的创伤也是来自于父母,通常是与母爱被剥夺有关,会产生一种不被疼爱的感觉。
最明显的表现大概就是看不到他人所处的境地,也不在乎与人相处时他人的需求,喜欢权利,还爱占别人的便宜,貌似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且觉得自己很厉害,无法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打了个比方:意识就好比国王,他生活在一个与市井生活相隔绝的城堡里,这个城堡象征着他的自恋机制,而市井生活指代的则是人的自然需求。当国王过着堕落的生活,臣子们对他顶礼膜拜,前呼后拥,象征着舒适而又可以呼风唤雨的自恋人生,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宫廷的享乐,市井小民却饱受种种盘剥。
如国王般,很多人沉浸在自己这样的性格中,可这只是个陷阱,这貌似是在掩盖自己的痛苦,如果不加以改善,便会让处于社会生活中的自己离别人越来越远,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真心。
我—你的关系是防止我陷入自恋陷阱的一张绝好的药方。------马丁·布伯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走出这个陷阱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明确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尝试请求别人支持自己。拒绝表面看似友好,内心却高高在上。
同情与理解他人,对人更加坦诚,尝试将内心深处的脆弱展示于人。
建立对话关系,通过人与人平等的交流,进入他人的生活,也接受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给予自己治愈的力量。
这类型的关键词是:力量。他们是抗拒恐惧的,这类人觉得最好的防御就是有效的进攻。或者说这类人感受到了恐惧,但觉得这种恐惧的感受是不该存在的。
与他人关系也是持有不信任态度,一旦被发现自己是怯懦的,就意味着激活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他们没有正面的去接受恐惧,而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强大形象的幻觉来对抗恐惧。
如同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很坚强,我就可以自立,就不会受到伤害。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朋友跟我聊她失恋的事情,看得出来她非常伤心非常害怕当下的感觉,但她没有表现的很脆弱很需要被人呵护的样子,而是一直告诉自己告诉别人自己要坚强,不能被打倒,她不允许自己感到悲伤。
这么说来,这样类型的人其实是矛盾的,害怕恐惧,害怕热烈所带来的伤害,但是恰恰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让自己体验到自身的脆弱,感受到对他人给予的爱的渴望。
实则这种类型的人就是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可以感受到安全和宁静是这种人最需要的。
建立这种感觉首先就是要解开人际关系层面上对他人不信任的这个结,不仅是重建一种信任感,还有为自我的感官和情感体验打开一条畅通的道路。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面对痛苦的关系时,卸下自己的武装,向温柔敞开心扉。伤心就是伤心,让情绪得到正确途径的释放,而不是竖起防备的刺。增强自己的共情能力,带着同情心与他人交往。将他人看的温柔,那么自己的“内在小孩”也会被看成是个温柔的生命,与自己产生对抗不如试着去拥抱,去用热情和友善对待自己。
书中用了句很有意思的话来概括这个类型:9号自保型是那种会对自己说“我吃,故我在”的人。
就像是只要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其他的便感受不到更深刻的层面。简单的生活,平凡的事情,会相应的阻碍他们的觉知。
如同书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人像台机器,永远在满足别人所需要的。觉得它声音大那就调一下按钮降低音量,如果持续控制按钮,它就会保持静音;如果感到厌烦,甚至可以将它关掉。
这台机器顺从他人,给予别人巨大的爱,但在内心深处,却没有被爱的感觉。很多事都被别人引导,让别人决定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而自己只要按照他人所给的答案去做就好了。
与其说是怠惰,不如说是为了获得他的注视和爱,而暂时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和追求,就像是把自己关进了一座“监狱”。
找到自我是个很重要的过程,人生在世,是为自己活得,快乐也好,悲伤也好,都是需要自己去决定,去感受的,而不是解决掉基本需求之后,其他的一切就都无所谓了。
将内心的那个最真的自己找回来才是这个性格所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允许自己的自私和快乐存在,自己值得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倾听自己非常渴求的东西,给予自己行动上和思想上的自由。
跳出舒适圈,凭借直觉和创造力去代替强迫性行为和怠惰,把自己变成一个陌生人一样去寻找出路。
去回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青春期,自己的童年,回忆关于自己的一切,通过逆行的方式寻找那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自己,而不是一味服从别人的自己。
如果说需要通过食欲去填补内心的虚无,不如通过沉思和冥想去面对那些冒险,痛苦和孤独的感受。
我在这三种性格中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多人在年幼时缺乏母亲的关爱或者来自家庭的温暖,被这种感觉影响之下产生的情绪慢慢的被自己忽略,它们就悄悄的藏了起来,连自己都找不到了,忘记了。
而在长大之后独立去面对世界时,问题慢慢显现,却让人不知所措,无从知晓。
这本书用理论和实例来细细挖出27种性格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帮助我们发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效改善。
可以说非常值得一看,或者说它更像是引导我们每个人走进内心与自己进行一场有效沟通的桥梁。
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给些时间与自己交流,多爱自己一些,把角落里的东西拿出来晒晒太阳,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阳光和通透。
#九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