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来自四种驱力:力比多、攻击力、生本能与死本能。现代精神分析发展并整合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把人的四种驱力做了扩展和修正:力比多、攻击力、自恋与客体关系。
一、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指的是人类的性需求,现代精神分析把它扩展为一切生理上的愉悦,即温暖、亲密、依恋、快乐等一切美好的感觉;
一个人如果在生命经历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亲密、依恋的感觉,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东西是求而不得的、不求就不会受伤,往往会更多的偏向性的方向,以此来维持与补充力比多的满足。这样的人多半是子女比较多的家庭,母亲精力有限不能充分照顾每个子女的感受,或者是被忽视与抛弃的孩子。
二、攻击力:原指破坏的力量。现在指的是竞争、追求卓越、创造、自我攻击、攻击他人和社会。
攻击力其实也是一个人对生活与世界的探索。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妈妈管的太多,他没有机会去尽情玩耍与淘气、处处受阻,不被鼓励对不满的事情表达攻击,或者妈妈表现太脆弱使他过度压抑自己,一个被压抑的不能充分释放的生命有两个结局:一是会永远小心翼翼,去竞争和追求卓越时力量不足、内心脆弱自我攻击,二是把长期被压抑造成的愤怒转向别人或者社会。前者为抑郁,后者为暴力。这也是社会上常常会出现自杀、暴力伤人甚至杀人事件的原因。
那些勇于竞争的人,多数是被充分地鼓励与认可过的小孩。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淘小子出好的。
三、自恋: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从而完成对自我的认可。这一部分把人分为三种:正常的自恋对自我的认可程度与实际相符,他们是善于独处的人,能够安静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种是那些特别爱面子、喜欢吹牛的人,这样会为他们带来别人的重视与关注,这样才觉得自己有价值;第三种是过于自大的人,他们有一个虚假的自体,对自己的价值评定高于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去要求别人屈从于他的意见。
四、客体关系:每个生命来到世上,为了生存都需要和他人及社会建立链接。
有一个心理测试题:
如果你必须去一个荒岛上生活,你可以一个人去或者带上你的仇人。二者必须选一的话你选择哪个?结果80%的人都选择了后者。这充分说明一件事:坏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那些父母脾气非常不好的孩子,即使遭受暴力与虐待,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往往能够不受影响,那些从小被抛弃的孩子,智力往往会受到影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宁可待在受虐与痛苦的关系中,也不愿意改变的原因。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谱,本文探讨的只是大致规律。如果实际情况过于偏颇的情况下,则可能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