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精神科的药物就像毒药一样,吃了会变傻,会上瘾,有激素,宁愿难受着也不按遗嘱服用,也许是因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在“上古时代”,确实有一些黑历史。
比如,第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竟然是加了可卡因的可乐。
可口可乐 & 可卡因
很多人以为,现在的可乐已经够让人快乐了,瞬间摄入大量糖分带来的“sugar rush”,加上二氧化碳在舌尖跳跃,带来畅爽刺激,一瓶冰可乐下肚,烦恼是什么,我不知道。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可乐,更让人上头!
可口可乐的发明者约翰·彭伯顿,曾经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名普通士兵,受了重伤,在医学还不够发达的年代,由于医生滥用吗啡,导致约翰对吗啡成瘾,想戒又戒不掉。在意识到自己无法直接戒除吗啡之后,约翰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当时欧洲流行的古柯酒,来代替吗啡。
(就是这个男人发明了可乐)
古柯酒来自古柯叶。古柯叶产自南美,在被西班牙人发现其兴奋剂的作用后,把它带回欧洲,并从中提取出真正起作用的物质,一种生物碱“可卡因”。没有人能抵御这样的神奇物质,古柯叶、古柯酒和可卡因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富有魔力的“快乐药”和对抗饥饿、疲劳、毒品依赖的神器。
古柯酒不仅让约翰戒除了毒瘾,还让他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对流行的古柯酒配方进行改进,宣称它不仅可以抵抗疲劳,让人产生强烈的兴奋感,更会刺激性欲。在美国出台禁酒令后,约翰将其中的酒精换成人们都爱的糖水,再加上产自非洲含有咖啡因的的可乐果,增强口感的苏打水,一种新的饮料诞生了!
约翰和他的合伙人以其中的关键原料——含有可卡因的古柯(Coca)和含有咖啡因的可乐果(Kola)——为基础,进行组合,诞生了这款即将闻名天下的饮料的名字——可口可乐(Coca-Cola)。
(上个世纪,5美分一份的可口可乐)
1886年,可口可乐正式上市,一份五美分。令人兴奋的可卡因和咖啡因,加上甜蜜的糖水和香精,加了冰块的苏打水,一口可乐,数倍快乐!可口可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19世纪末,在可卡因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同时,含有可卡因可以让人产生快乐感的可乐,也被大量推荐给19世纪的抑郁症病友们。
从“神药”到“毒品”
而可卡因的流行,还在可乐之前。
1855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从古柯叶中提取出其中的麻醉成分,并将其命名为“可卡因”;可卡因传到美国后,“现代外科学之父”霍尔斯特教授将其制成局部麻醉剂,用于手术。
大众真正对可卡因热情起来,则来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大力推荐。弗洛伊德在自己在服用可卡因后,结合个人体验,输出了好几篇赞美可卡因的文章,将可卡因赞美成“富有魔力的物质”,并推荐给自己的亲友和病人。
当时的医学界,都沉浸在这种神奇物质的魔力光环下:
《波士顿医学杂志》报道:“适量使用古柯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大有裨益”。
《治疗学学报》称:“情绪低落时用上点无害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神经协会宣称:“一个抑郁寡欢、沉默寡言的人,背负最深沉的哀痛或是悲伤的人,在可卡因的作用之下也会停止哭泣,高兴起来。”
在医学和商家的鼓吹之下,19世纪末,可卡因被当作可造福人类且毫无副作用的万能灵药,麻醉止痛,提神醒脑,接触毒瘾,甚至壮阳,总之分分钟让人成为精神小伙,可卡因滥用达到巅峰。
好景不长,滥用可卡因的后果很快显现出来。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是一种成瘾性不弱于吗啡、海洛因的有害药物。它会让人快速上瘾,短期内看不出什么,但持续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失眠、头疼、呼吸不畅、精神病性症状等,高剂量下,甚至会呼吸衰竭直接死亡!
曾经对可卡因十分推崇的弗洛伊德,在看到自己的亲密朋友,因为可卡因滥用,在可怕的痛苦和幻觉中几年内亡故,自己和亲友饱受严重失眠、头痛等可卡因后遗症的折磨,终于承认,医学界对可卡因的研究和推广草率且愚蠢,医学界也承认,这是一种容易成瘾的有害药物,一系列禁用或管制使用的法令相继颁布,然而为时已晚。
1903年,因为在饮料中添加可卡因受到批评,可口可乐公司在配方中去掉了可卡因,只保留咖啡因一种兴奋性物质。
可卡因滥用成为大家都避之不及的黑历史,逐渐,只会在禁毒宣传中被提及。
不断发展的精神科药品
含有可卡因的可乐退出历史舞台,可乐和抗抑郁药却没有。
1935年
苯丙胺上市,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和抑郁,真正意义上的抗抑郁药面世;
1952年
医生发现本来用于治疗结核病的异烟酰异丙肼和氯丙嗪具有抗抑郁效果,据此提出了单胺假说并开发出一系列抗抑郁药;
1986年
第一个SSRI类药物氟西汀,也就是大众熟悉的百优解上市;
之后,随着抗抑郁药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抗抑郁药上市,曾经的百优解也不再是唯一选择。
不仅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药物、心境稳定剂的发展也是如此。
现在的精神科药品,在对症疗效上,已经与常用药没有多大区别。
2012年的一篇研究,将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等8种精神疾病的16种药物,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20种常见疾病的48种药物和安慰剂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对症疗效,结果发现,精神科药品的疗效都显著高于安慰剂,并且与这些常见疾病的通用药物,在对相应疾病疗效上没有多大区别。
(图表说明:左边白球为通用药物,右边蓝球为精神类药物,竖轴为效应值(effect size),效应值是一个统计学的指标,该研究主要意义是证明药物和疾病疗效的相关性。)
现在的食物和药品上市,当然也不会像原来那么草率,每一个新药上市,都是风险与效益反复博弈和平衡的结果,每一种精神科新药,都是科学家和症复审评人员确定疗效收益绝对大于副作用等风险,才会被允许上市。
科学和制度,永远都是在追求真理、吸取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可卡因是可乐和抑郁症治疗的“黑历史“,但并不代表,它们永远是过去的样子。
在追求健康的今天,可口可乐摒弃了它们原料中非常重要的糖,推出了无糖无热量的零度可乐。
随着药品审评制度越来越严格,具有成瘾性的有害药品消失在医生的处方上;随着科学家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积极探索,疾病病理机制不断明确,副作用更少、疗效更好的药品出现。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来不会因为挫折就停止;也希望大众,不会因为过去的“黑历史”就否定现在。
举报/反馈

好心情健康

3.7万获赞 1万粉丝
国内领先的心理医疗和健康数字服务平台
好心情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