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我们在生活中被负面情绪折磨、压得喘不过气时,会想要找个对象倾诉心中的积郁,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分担。
但是在倾诉过程中,遇到对方不在意的态度,比如玩手机、看视频或是随口敷衍的回答,就会感到更加难过,失去倾诉的欲望,甚至心中的负面情绪变得更重
那么,怎样才能让倾诉者得到安慰呢?下面从多种角度为大家分析。
一、聆听
心理学家尼克尔斯指出,一个优秀的可倾诉对象很难得,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倾听他人,倾听需要暂时放下自我,切身体会对方表达中的感受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倾听别人讲述时,是一种单向关系,不要打断对方,也不要催促对方,更不要在对方没有讲完的时候进行评价和假设
一个好的倾听过程能够给倾诉的人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也会让对方变得理性,更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眼前的问题。如果想要安慰身边的人,让他们走出痛苦,学会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二、明白理解和同情的区别
心理学家尼克尔斯认为:很多人会把同情和表示理解混淆,同情的涵盖范围比理解范围要小得多。
所谓同情,是指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而关于理解,苏轼在《众妙堂记》中这样解释:“庖丁之理解, 郢人之鼻斲,信矣。”
意思是说,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可以看出,理解比同情要付出更多精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技巧,也因此在安慰他人时理解要比同情有效得多。
当他人讲述自己糟糕的经历,甚至是不幸的时候,有的人会对讲述内容做出过度的反应,比如会感叹“天哪,你好惨。”或是“幸好这样的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从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也许这样的表达的出发点是想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同情,但是表达方法有问题,这样的反应和回答会让讲诉者感到做作或是假惺惺
三、把握时机的尺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闺蜜告诉你她觉得自己今天的装扮不是很好看,你对她说:“我认为今天的你和平时不一样,别有一番风格。”和“嗯,我也觉得有点难看,不过没关系,人总要尝试嘛。”
两种安慰方式相比较,显然第一种会给人心里舒适的感觉,后者只会让对方心中更加郁闷;当别人向你讲述自己遇见的倒霉事时,随着附和“你好倒霉哦”会在对方心中更加一层阴霾。
同样是从给对方安慰出发,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实际和尺度,有时我们不知道是否需要安慰对方。
当身边的朋友,爱人,亲人情绪低落或是不安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接近,想为对方排忧解难。
但是很多人只想着自己要安慰对方,又搞不明白对方此时此刻需要什么,忽视对方的感受一味地进行安慰,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掌握时机和尺度很重要,给予合适的安慰需要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对此,心理医生给出建议:如果对方没有释放出想要获得安慰的信息,那么需要保持倾听的耐心就好。
如果对方在讲述中强调自己的感受,语气和神态都表示出被肯定和被安抚的渴望,此时有必要给予对方心灵上的安慰。
四、切忌盲目打断
有时候对方在诉说自己的遭遇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会迫不及待地用“我知道”“这个我懂”之类的话打断对方,结果本是对方在倾诉,最终成了我们在讲自己的故事。
尽管我们这样做往往是为了让对方知道自己能够感同身受,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对方会认为你根本无法了解,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尼可尔斯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倾听的重要在于用心,这是一种被动的无私的过程,需要我们站在表述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即使你有相同的经历,对方的表达让你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波动,也要保持耐心倾听对方讲完,因为你们的感受很可能大不相同。
当对方的感情没有足够地表达出来的时候,要做的只有倾听和理解,在明白对方此时的感受时,才能够做出合适的安慰。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举报/反馈

猫里奥心理学

96.6万获赞 11.5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