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总是指向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方向。
心理学家罗特认为,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个体在后天习得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这些习惯本质上是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个体对于外部刺激所产生的行为表现。例如,一个人喜欢打篮球,因为他能够在打篮球中获得合作与竞争的感觉,能够体验到一种失败与成功的情绪体验,同时还会收获友谊,也会吸引异性的关注。
一种行为习惯的产生,总是指向其特定价值观
个体的行为表现,是由个体认知和情境共同决定的。一个人喜欢乐器,首先因为他对乐器很感兴趣,其次在学习乐器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认同感。最后,这个人能否坚持学习乐器,取决于兴趣是否减弱,是否持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认同感。人们一切行为,都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一个富有文艺气质的人,一定会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他甚至会喜欢诗词、会喜欢小说,也会自己亲自创作。
强化价值心理
强化价值心理指的是,当各种强化概率相同时,对某种强化的偏好程度。同样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有的同学选择打篮球,因为他能够在打篮球中获得更多的价值感;有的同学选择看电影,因为他能够通过看电影,获得更多的价值感,因为他可能需要暂时疏离生活,将自己置身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放空自我。有的同学选择陪在恋人旁边,因为他觉得爱情是此刻最具价值的事情。
强化价值心理,更像是重复肯定自己价值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人设”,如果你把自己定义为开朗的、外向的、热情的,那么你一定会特别喜欢跟朋友们在一起。而且在你的日常行为中,会不断地强化自己开朗、外向、热情的个性。如果你把自己定义为内向的、深沉的、文艺的,那么你平常就会不苟言笑、沉默寡言、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强化价值心理,就是围绕给自己的人设,采取相应的行为。一个人能够在某一行为中,获得最大的快乐、满足、归属、认可、爱,那么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一个人在社交中,通过讨好别人获得了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那么他就会一直重复这一行为,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讨好他人,得到了正向肯定,所以强化了个体讨好这一行为。
本性难移,是一种基于负向强化价值心理
好的习惯和行为,是基于正向的强化价值心理;坏的习惯和行为,是基于负向强化价值心理。之所以本性难移,是因为这无异于否定了个体之前的信念和价值。比如,一个懒惰的人,他的价值或者信念是: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努力,都不能够取得应得的结果。在他的认知中,认为勤奋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了强化自己的这一信念,他变得越来越懒惰,甚至否定别人的努力和勤奋,让别人跟着自己一切懒惰下去。
所谓负向强化价值心理,指的就是由于自己不认可某一个价值或者信念,就会产生极力否认、排斥、拒绝、贬低这一价值和信念的行为。他越是不认可这一价值,他就越贬低这种行为。例如,一个不认为女性应该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待遇人,会极力贬低女性的价值,他会想方设法让人们承认女性不配同男性获得一样的待遇。这就是因为负向强化价值心理在作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不爱的事物,越是要伤害它”。
如今成熟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如果你不爱,请你不要伤害。这种心理是解决负向强化价值心理的好方法,这无异于告诉你,哪怕你不认可某一价值或者某一信念,你也不要阻挠、贬低别人所坚持这种价值或者信念的人。其实,无论是正向强化价值心理,还是负向强化价值心理,对个体的均衡发展都是一种阻碍。成熟的人们,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但是对自己、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总而言之,基于强化价值心理(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都让我们产生一些行为偏差,导致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偏激。只有想办法克服强化价值心理,才能够让我们均衡发展。
作者:九霄云客
举报/反馈

九霄心理

90.1万获赞 14.1万粉丝
发现自我,走向自我,成为自我!
心理咨询师,赵凯,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