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辅导作业的痛苦,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这不,前段时间,湖南一父亲就因辅导儿子写作业突发脑溢血。
好不容易在医生、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勉强康复,可最近又恰逢女儿高考失利,出人意料的是,夏先生又被诊断患有抑郁症。
连医生都说,夏先生接二连三的病情,都是由于家里面孩子的学习问题。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届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用力过猛!
可能从孩子刚出生那一会,父母就开始操心,替孩子规划一切。
孩子几岁认字?要学哪些特长?上什么课外班?考什么样的好大学?
孩子稍不如自己的意,就会让父母陷入无限焦虑之中。
电影《起跑线》里,就有这样被焦虑附体的妈妈,计划着女儿要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如果女儿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对她来说就意味着女儿的一辈子就完蛋了:
“如果孩子没能进好的幼儿园,她就学不好英文,她就不适应社会,然后被孤立,感到沮丧,甚至吸毒……”
之前在朋友圈还看过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
文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8000人只录取60人,不少家长精心撰写了“牛娃简历”,简历显示这些孩子懂核反应堆、学过微积分……频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
“牛娃简历”是否有夸大嫌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难看出,“牛蛙”的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也显示,2018年,68%的受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仅有6%不焦虑。
这些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对孩子的不满,总认为别人家孩子优秀,自家的孩子一事无成。
而过度焦虑对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来源:医学美图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父母,就是焦虑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无法做到冷静、淡定。
而不知,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一味的焦虑教育,不仅会伤了自己,甚至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2、
在《爱情保卫战》的一期看到一个特别焦虑的妈妈:
说出来连主持人都不敢相信:给3岁的孩子,报了5个培训班,还觉得自己报的班是少的了,同事最多报十几个……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小朋友,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纪,焦虑的父母就开始教写字、背诗、做数学题。
可这样的教育,真的会让孩子更优秀吗?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年级的神童,到了三年级成了落后生”。
主人公是一个叫伊伊的小女孩。
重视教育的伊伊妈,从小就爱培养她的各种兴趣,从写字认字、到英语学习,统统不落下。
聪明的伊伊,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非常强,没上幼儿园就能认识六七百的汉字和英语单词,熟练运用简单的加减法。
很快,伊伊上了小学,有了妈妈教育的基础,上了一年级的伊伊得心应手。
但让妈妈想不到的是,伊伊上了二年级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经常被老师说“学习方法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变通”。
勉强升到三年级,伊伊彻底成了“落后生”。
学习跟不上,妈妈的不满,同学异样的眼光,这些都让伊伊性格变得内向,脾气也开始暴躁,最终得了抑郁症。
爱因斯坦曾说过: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
伊伊的妈妈为了让她成为人们口中称赞的“神童”,过早地对女儿进行强压教育,一旦“神童”的身份陨落,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满满都是阴影。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伊伊的妈妈做梦也没有想到,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如今却变成女儿成长的毒药。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曾经告诫父母:
“爱”孩子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的,一定要努力防止一不留神由“爱孩子”变成“害孩子”。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优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帮助孩子成长,但父母的爱却太过于焦虑,就会是以爱的名义,毁掉了孩子。
3、
去年高考成绩出炉时,上海的高中家长群因一张图片炸开了锅。
上海高考前十名,有一名是来自盲童学校的王蕴,获623高分的他,与最高分仅差3分。
从四岁就开始失明的王蕴,取得这样的出色成绩,已让人吃惊,更让人吃惊的是,王蕴全家的“淡定”。
一些父母在焦急万分守着电脑想第一时间得知分数时,而王蕴的父母是从同事的口中得知儿子的成绩。
一些父母在得知孩子取得好成绩后欢呼雀跃、迫不及待想与亲朋好友分享喜讯,而王蕴的父母在接到校长报喜电话后依旧不惊不喜。
淡定的他们甚至都没有叫醒已经入睡的儿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平淡地告诉他。
儿子得知成绩后,也是出人意料地“淡定”。
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造就如此优秀且荣辱不惊的孩子?
从媒体报道的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全部源于父母的淡定教育:
从不在意孩子考试的排名、从不问起孩子的考试分数,只想着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从不给孩子思想包袱,告诉王蕴“只要有大学上就很好了,实在没大学上,现在学习途径很多,就在家里学也可以……”
在父母这样的自由开明的淡定教育下,王蕴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步伐,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有人说,这是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最焦虑的,莫过于父母了。
可往往父母越淡定,孩子越优秀。
之前有个特别火的演讲视频:
有的人21岁毕业,27岁才找到工作;而有的人25岁毕业,但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没上过大学,却在18岁就找到了热爱的事;
有的人一毕业就找到好工作,赚很多钱,却过的不开心……
演讲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要让任何人打乱我们的节奏。”
教育到最后,拼的都是父母的心态 。
如果每个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都能做到不焦虑、不浮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一颗安静的内心,孩子就会自带发动机,等时机成熟,他们欣然发动。
4、
在妈妈交流群里,经常有妈妈吐露自己的烦恼:
“我的孩子是怎么了?他怎么会这样?”
“愁死了,他怎么一点都不听话?”
“这孩子不正常,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听话,就他不行。”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妈妈们愁眉不展的背后,有着的一颗焦躁不安的心。
焦虑的父母,如何学会淡定自若,不妨收藏以下几种方法。
做到不盲从、不攀比
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李辛说:
不管是教育还是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在于父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心态和清晰的判断力,而不是一个盲从、攀比的人。
因为盲从,爱比较,容易陷入焦虑、浮躁,而这些都是为人父母的大忌。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而真正的人生功底,不是父母拥有多少钱,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是在教育孩子时,永远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接受孩子的平凡,学会鼓励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都有的期待,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想成为龙凤。
只有父母放下这种期待,接纳孩子的平凡,才会不那么焦虑。
还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请学会鼓励他。
当你无条件接纳你眼中满是缺点的孩子,并学会鼓励他时,你会发现你用心找出孩子生命里的钻石,他就会想尽办法琢磨自己,发出闪亮耀眼的光芒。
无条件地爱孩子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先生每次回忆父母都充满感激,他说父母从不对他寄予什么希望。
但会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他:
只要你是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一句“你都是我的好孩子”,让柳传志无比温暖,给予了他最需要的安全感和自信,也让他在任何困境面前都能轻松应对。
慢养孩子,尊重孩子成长规律
黑幼龙在《慢养》中说:将一颗种子埋进花园里,提供丰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水分,让这颗种子慢慢长成它真正的样子。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耐性,不要急着看到成果,一切慢慢来,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让孩子做好一切的。
《圣经》中也有言,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需要静下心来,在哪个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做这个阶段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父母只能陪跑前面一小段,与其焦虑,不如摆正心态,心平气和,静待花开。
举报/反馈

亲子派

135万获赞 18.8万粉丝
亲子派,专注0-8岁孩子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