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案例
小李是一家培训咨询公司的学习项目经理,进入公司以后展现出超强的业务能力,一路升职,近期又升职担任广州分公司经理。
但好景不长,原本业绩突出的小李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诸多困难。
担任学习项目经理的时候,他只需要全力拓展客户,维护客情关系,这也是他最擅长的。
现在,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好公司,财务、人事、行政、后勤等并不是他的特长,而且初来乍到的空降领导往往得不到老员工的认可,众多繁杂的事情搞得他焦头烂额。
小李没日没夜加班工作,分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得到提升,项目反而拖黄了,上级领导对此非常不满。
这种情景其实就是西方管理学三大黄金定律之一的彼得定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 彼得定律
什么是彼得定律?
1968年,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和雷蒙德·赫尔在对组织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在《彼得定律》一书中阐述了该定律: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也就是说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表现优异,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继续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得出的彼得推论是: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都将到达彼得高地,当到达这个高地,他的提升过程便终止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相当部分的人被推到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 彼得启示
彼得定律处处充满陷阱,从彼得定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改变 “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晋升机制
晋升机制要达到资源配置的作用,简单点说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能力与职位要相匹配。
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就推断此人也能胜任更高的职位,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员工晋升应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识别晋升的潜力,将员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
晋升是奖励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不合适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效的奖励机制才是职工和企业都需要的,如加薪、休假等方式都可作为奖励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采取非正式性或临时性“任用”方式
职工没有在更高一级岗位上工作过之前,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对他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上任后发现他并不适合这个岗位,再降职也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
为避免降职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可以采取非正式性或临时性“任用”的方式,考察职工在更高职位上的能力和表现。
▎实行自我推动,实现自我提升
彼得高地对于每个人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我们的职业规划督促着我们往更高的层级爬。
因此当我们被提升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应该实行自我推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使自身尽快符合新岗位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彼得定律,你get了吗?
诺威(中国)咨询简介:
格诺威(中国)咨询公司,是一家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人才开发技术的开发及运用的产品型咨询机构,立志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开发技术领导品牌。
2018年,格诺威获选由央视CCTV-7认证的培训行业“中国品牌”。
截至2019年底,格诺威已拥有30多项商标及版权产品;8本行业标杆及畅销书籍;15家企业实践基地,6家高校研究基地;50多位特聘专家;是中国培训三好大赛连续六年战略合作伙伴及技术指导单位,《培训》杂志战略合作伙伴及中国内训师大赛指定智库辅导单位;是“建构主义”、“中国版权课程标注”、“湛卢坊”、“培训师发展路径-三维九级”、“点燃技术”、“学习项目设计”、“学习嘉年华”等行业热词及标准的发布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