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大会用智能手机,出门扫健康码不顺利,着急上火;疫情期间,居家不出门,脾气越来越大,吵架拌嘴成了常态……这些老年人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今后有了咨询倾诉的地方。今天,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北京市老年心理服务热线正式开通:010-67180418(服务时间:24小时)。
王金辉/制图
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副会长郭勇介绍,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增长到349.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4%。这意味着,每4名北京市户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另据相关领域调查,中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占人口总数的63%;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占22%;800万以上老年人存在认知损害。随着我国老龄化迅猛发展,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精神慰籍、养老问题等突出。今年疫情期间,老年人心理服务需求更加凸显,急需建立老年心理研究与服务专业力量,培养老年心理工作人才队伍。
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介绍,社会心理服务站建设是全市重要民生实事工程,目前每年投入达一千万,建设50个心理服务站。2020年又列入了培养100名社会心理指导人才的指标。养老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领域。养老服务,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和医疗养护,还涉及心理关怀及情绪疏导等方面内容。但目前,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没有专业体系,与各类一般心理问题解决技术混为一谈。现实中,老年心理问题解决,严重依赖体育、文化与娱乐活动,对有心理援助需求的老年人缺乏有效对策与方案。
同时,养老驿站等社会机构更加需要引入专业人才和心理服务,才能为空巢、独居、丧偶、失能、失智、留守等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提供更及时有力的心理支持、心理康复等服务。从而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动员社区组织、家属参与居家管理服务。
目前,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已开通24小时北京市老年心理服务热线。接下来,专业委员会还将开发适宜老年心理的专业服务技术,提升老年心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项目。其中,包括建立整合北京市老年心理服务的专业队伍。举办全国老年心理指导师培训班,在两年内培训100名老年心理指导师。这些“老年心理指导师”可由北京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的成员单位推荐选拔,也将辐射包括养老机构、养老驿站等在内的养老服务领域从业人员。此外,还将深入基层开展老年心理服务试点,制定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并开展检查指导,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
案例一:
李阿姨有一个幸福的家,老两口退休后生活轻松,女儿结婚后,孩子也由亲家全部包揽照看。因为疫情,李阿姨每天不能像以前那样出去遛弯儿,和姐妹们一起参加社区的各种手工、英语等活动,感到十分憋闷,没想到女儿女婿两口子又打架闹离婚,女儿三天两头和李阿姨哭诉。老人心疼女儿,可是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解,为了此事几个晚上都睡不好,和老伴说吧,老伴也没什么主意,李阿姨是又急又气,担心小外孙没了完整的家可怜,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专家建议: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刘松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
1、在帮助孩子之前,老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冷静,孩子和您抱怨不代表马上就要离婚,可能是希望寻求支持和理解,也希望听取一些建议。
2、对于儿女的婚姻问题,作为父母要保持中立,不要有偏有向,千万不要添乱。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不插手、不干预,做一个倾听和陪伴者即可。
3、如果儿女的问题真的不可调节,要学会接受儿女的选择,坦然面对。
4、如果因为儿女的婚姻问题情绪特别差,要学会向老伴儿、亲朋好友等外界求助,宣泄出去。
案例二:
高阿姨老两口和独生女住在一起,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女儿一直在家办公,所以几乎是24小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本来天天可以看到女儿,让高阿姨很开心,但又实在看不惯女儿的生活习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还不按时吃饭,这让高阿姨很不高兴、很郁闷。她认为就是出不了门,在家也应该保持日常正确的作息时间。现在看见女儿就心烦,控制不住地唠叨教训她,母女关系变得紧张。
●专家建议: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刘松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
疫情期间老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调整注意力时要注意:
1、首先,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子女住在一起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应该关注自己。
2、和儿女相处时要相互包容和理解,给彼此空间和时间,不要过多去关注孩子,以免适得其反。
3、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寻找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案例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刘阿姨原本平静的退休生活:每天的广场舞锻炼被迫“歇业”,时刻关注疫情动态成了“必修课”;听说小区有救护车出入,就怀疑身边有确诊病例,整天寝食难安;总算熬到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松一口气,又因疫情反弹而惊慌,商场、菜市场不敢去了,早前买的冻鱼虾也不敢吃了。刘阿姨知道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但怎么调整却不得其法。
●专家建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老年朋友不妨通过打磨“四把钥匙”来解开心结,重启美好生活。
第一把钥匙:接受事实,坚持个人防护。老年人要从心理上接受可能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事实,在行动上,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心理上做到两个相信:相信科学并坚定信心;相信政府相关部门的疫情防控措施。
第二把钥匙:接纳变化,主动提升应对能力。当疫情出现波动时,要允许自己有焦虑、恐慌、不安、担忧等情绪反应,并接纳它们。如在以往经验中,有行之有效的排解方法,可立即启用。
介绍两个克服焦虑情绪的方法:一、宣泄排解法。若您也有类似刘阿姨的烦恼,不妨与家人、挚友交流一下,坦陈自己的困扰。二、主动学习法。应疫情防控需要,一些公共场所需扫描健康码才能进入,这难倒了不少老年人。但也有很多老同志积极学习智能手机使用方法,主动向身边人求助,不仅会扫二维码,还学会了网购、约车、玩短视频。这种挑战自我认知,主动学习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此过程中,老人的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人也更加自信、乐观。
第三把钥匙:关注积极面,获得掌控感。比如疫情期间,一些老年人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互帮互助,增加自己内在力量。相反,若在疫情平稳之后,仍采取回避行为,则会阻碍老年人的自我调整。理性看待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老年人多关注生活的积极面,通过培养兴趣技能,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四把钥匙:建立目标,促进情绪稳定。感到迷茫、情绪消沉时,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把对疫情的负面关注转向尝试新鲜事物上,通过读书、听音乐、做手工等增加生活情趣,体验愉悦情绪,缓解孤独寂寞。另外,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恢复以往的生活习惯时,稳定感和安全感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内心会逐渐平静,情绪也日趋平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金可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