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科普的越来越多,“抑郁症”早已不是新鲜词了。
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
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近1亿左右。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在网上抑郁症也是一个热门词,在知乎“抑郁症”这个话题已经吸引来111.4万人,微博上抑郁症超话也有24.7万粉丝,阅读次数达21.5亿,就连听歌的网易云,也被人调侃成“网抑云”。
虽然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可人们还是对抑郁症有很多偏见,根据我在咨询中接待发现了如下4种:
抑郁症患者都是敏感脆弱
很多人只是根据抑郁症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理解它,所以就会想当然把抑郁症想成了人就是抑郁情绪而已,如此之后,有人就会觉得一般抑郁的人应该就是“想太多或者内心脆弱的人”。
但实际上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海马体会随着抑郁加重而逐渐变小,并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人的记忆力和认知水平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马体是我们大脑当中负责记忆和认知功能最核心的区域,也涉及到一些情绪功能。
如果治疗不彻底,或者缺乏有效治疗,海马体就会越来越小。
其次神经科学从脑神经递质来看也发现了抑郁症大脑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ls)用于抑制神经元对相应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则用于减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增加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
还有从杏仁核来看,抑郁症患者大脑的杏仁核明显比常人偏亮,抑郁症很明显会抑制人的情绪反应。
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生理因素,简单粗暴地把抑郁症患者归结为想太多和矫情。
这样的刻板印象也会造成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无形的伤害,比如有些人认为抑郁症不就是无病呻吟嘛,动不动自杀自残,博得关注罢了。
抑郁症患者会攻击他人
有人会认为抑郁症患者会带有攻击性,常常攻击他人,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造成这种误解,我觉得媒体有很大责任。
一些媒体人为了博眼球所以夸大抑郁症的报道,甚至把一些反社会人格以及攻击型人格的犯罪案件也归为抑郁症。
由于这些媒体的不严谨报道,导致人们对抑郁症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我这里呼吁有良知的媒体要尽量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在做报道。
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或被父母经常批评的人更易发生抑郁(张玉桃等,2014)。抑郁症的一大核心特点是攻击性向内,而高自我批评个体是内部指向性的,主要受内部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
要知道,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善良并且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拒绝或者伤害他人,弗洛伊德很早就发现人的本能中就有攻击性,所以抑郁症的特点是攻击不了别人,就伤害自己,所以大部分抑郁症是不会攻击他人的。
乐观外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大家一定听过这句话,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抑郁症患者都是敏感多疑,自卑内向,那些乐观外向的人一定不会患有抑郁症。
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喜剧演员都有过抑郁症历史,比如我们熟悉的卓别林还有憨豆先生,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有些人通过“幽默”这种防御方式来掩盖自己抑郁的真实情况,所以一味排斥自己的抑郁情绪,但很可惜,抑郁并不能随着人们的伪装而消失。
临床上有很多乐观开朗的人患上抑郁症,他们表现为在外微笑甚至是他人的开心果,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痛苦不堪,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微笑抑郁症”。
有研究表明,“微笑抑郁症”常见于那些学历较高、身份地位不低、事业有成的职业人群,其中以服务行业最为典型(李颖,2011)。成功人士往往过于追求完美,缺乏可以交心的知己朋友,而且很少向他人倾诉情感。在我国,“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白领阶层,他们很多是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层或技术人员,且男性要比女性多。在传统文化的要求下,“男儿有泪不轻弹”致使很多男性成为“微笑的病人”。
写完之后,我想说抑郁症真的不容易,他们不仅要学会战胜自己的情绪障碍,同时还需要克服人们对他们的偏见,所以真心觉得他们不容易。#百里挑一#
举报/反馈

阿尔法心理学

47.3万获赞 9.7万粉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健康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