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利在书房做作业,妈妈从门口经过时,看小利在翻看手机。妈妈:小利,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学习时安安心心学习,不要看手机,作业完成了你再玩,不行吗?小利:我是在学习,我用手机查资料,不是玩!妈妈:学习时不要把手机带进书房,拿着手机就不能专心学习!小利:你成天叫我学习学习学习,你知道吗,你这样盯着我,很影响我学习!妈妈:你不认真学习倒还怪我影响你学习了,你能不能讲点道理!小利:我不好好学习,我不讲道理,在你眼里我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对,我很不快乐……小利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跑到卧室,把房门重重关上,躲房间大声哭起来了。留下小利妈在书房门口,不知如何是好,她不明白13岁的小利怎么不能开口,只要一说,就会情绪爆发,母女俩不欢而散。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以上的场景不会陌生。父母总是疑惑,孩子的情绪为什么爆发得让人措手不及呢?
青春期孩子情绪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青春期孩子心理能力,生活经验的扩大,他们的情绪感受和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可是又没有成人的情绪体验稳定,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表现出明确的两极性。
青春期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0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
狂暴性:一件事情发生,成人可能能平静对待,青春期孩子情绪却可能暴风骤雨般倾泻而下,让旁人不知所措。
温和性:青春期孩子有了一些人生经验,认识到不同情绪在人际关系中作用不同,学会了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对某些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达。
细腻性:青春期孩子情绪体验不同于儿童期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变得丰富和细致。情绪感受不单由外界刺激引起,同时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比如观看文艺作品时,会长时间沉浸在某种情绪中,这种体验不单纯来自作品内容,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主观思考和遐想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体验。
0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可变性: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表面上强度很大,但不够深刻,情绪体验也不稳定,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
固执性:青春期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偏执性,同时会带来情绪上的固执性,如果遭遇挫折就会陷入无助和抑郁的情绪长时间不能摆脱。
0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内向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绪表现上失去了之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有时他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而不与表现。
表现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绪表露的过程中,由于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给情绪加上一层表演色彩,使情绪表露失去了童年的自然性,带有造作痕迹。
青春期心境的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必须完成心理整合过程。心理整合过程包括两个环节:第一,持续性环节,个体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统一性环节,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情况,个体要到25岁甚至更晚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从而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青春期孩子随着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心理整合的持续性和统一性出现了暂时的混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01.烦恼突然增多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让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增添许多烦恼
不知应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随着外观形象的变化,青春期孩子想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中形象,但如何改变,什么样姿态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青春期孩子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某些愿望还常常遭受到父母的阻止和干涉,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他们常常被这些问题困扰:
怎样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与父母的关系恢复到儿童期的亲密程度?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到底是谁的错?
如何保持或确立在同伴中应有的地位。小学期在同龄人中的优秀者:青春期后,如果在同伴中的地位降低,他们希望继续维持过去的优越地位,如果难以达到,他们不能接受这种状况。
小学期不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高涨,希望获得自尊,希望得到别人的接受,肯定,喜爱,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感觉烦扰。
02.孤独
青春期又称“心理上的断乳期”:是指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他们的依赖,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心理断乳给青少年带来很大不安:主观上,他们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客观上很难短时间适应独立生活。青春期遇到内心冲突与现实挫折,不能依靠自己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和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产生孤独的心境。青春期孩子产生了对亲密感的需求,但与之相关的关系没有建立,因此陷入孤独时,难以自拔。
03.压抑
压抑是指当需求,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青春期孩子需求不能满足的原因:
愿望不切实际父母和社会的阻力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失败自尊心易受打击,他们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青春期的孩子心境中消极成分占很大比例,作为父母需要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
青春期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01.青春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高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倾向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当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接受,屡遭挫折,就会产生偏激想法,认为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青春期初个体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性明显增强,处于过分活跃状态,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都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激烈。
独立意识青春期孩子迫切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认为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关爱,是他们获得独立的障碍,认为教师及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对任何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很大程度否认自己是儿童,确认自己是成熟个体。
02.反抗心理的表现:
青春期易出现反抗行为的情景: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青春期独立要求强烈,但父母没有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会导致反抗行为。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父母不听青少年的意见,将他们一味置于支配,从属地位。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青少年的反抗。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他们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青少年反抗的具体表现: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些青少年以“暴风式”的对抗。这种反抗发生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劝导无济于事,事态平息后,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随之消失。漠不关心,冷淡对待。这种青少年的反抗不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而存在于内隐意识中。他们不直接顶撞反抗对象,却采取漠不关心,冷淡相待的态度,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具有固执性。反抗的迁移性。当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他们反感时,他们会将这种排斥反感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认;当某一成员团体中一个成员不能让他们满意时,他们倾向于对该团体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反抗的迁移性使青少年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扰,在情绪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
青春期孩子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父母给孩子多些理解,多些抱持,修持好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