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再次将“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推向了人们的视野。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人物设定,在他们的背后却满是说不出的伤。
小朋友们用他们的方式解决着问题,大人们以他们的理解处理着冲突。站在自己的第一视角来看,每个人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情有可原,只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变成了心中的恶魔引导着人一步步变“坏”。
记得豆瓣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热门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祸害”一词是80后子女用来形容50后父母。其实,不仅仅是80后,每一代的家庭关系中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对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疗愈。”如果并非切身体会,你也许永远无法想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现如今,这批80后中绝大部分的人大概早已成家立业,变成了10后的家长,而那些未被疗愈的原生家庭的痛是否又会延续到新的家庭中?
透过一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原生家庭对人们的一生会带来哪些影响。
“父母擅长打击乐,以打击孩子为乐。”
在一项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网友们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
不少家长会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附属品,会让他们“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思维,会和父母“顶嘴”,这在某些父母眼中都会看作是“叛逆”的表现。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会不断通过打击的方式来让孩子屈服。仿佛他们做什么都是错的,在可怕的控制欲下,他们不知不觉地毒害着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
“比起身体伤害,精神上带来的阴影更让人崩溃。”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原生家庭之伤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几种类型:身体之伤、言语之伤、性之伤和情感之伤。
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少人首先会想到肉体上的伤害,但其实可能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不经意之间承受过来自父母的情感之伤。
情感忽视
- 爸妈你们就不能关心我一下吗?我学习压力真的很大。
- 我们还要怎样关心你?你成绩都这样了,还好意思跟我们提要求?
过度控制
- 你怎么还没对象,快回来相亲,今年必须要找到结婚对象,不然就嫁不出去了。
- 周末跟父母报告自己准备去哪儿、和谁去、什么时候回来,父母就是不同意我搬出家门独居。
情感敲诈
- 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还不去这样那样做?
- 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爸爸妈妈早就过上好日子了,你还要这样对我们!
被迫卷入父母婚姻
- 要不是为了你,爸妈早离婚了!
在豆瓣小组中讨论最热烈的并不是这些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阴影。
在《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帖中,组员说自己被父母毁掉的是“与人交流的欲望”:
因为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自己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了,或者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不屑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次数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么事情都烂在肚子里、跟人疏远的个性。
而其他组员纷纷表示,父母常误认为打击子女可以促动其奋进,最终导致他们自信心缺失。
“最大的影响并非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贫瘠。”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的小孩儿,每隔七年,他们还会重新回访。
事实证明,富人的小孩最后还是富人,穷人的小孩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个小孩叫尼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曾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来100多名大学生,把他们分成四类:富裕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富裕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贫困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贫困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学生。
然后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构,尤其是海马体(大脑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中枢)。最后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但是,注意这个但是,贫穷家庭但高自尊的大学生,和富裕家庭高自尊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
也就是说,就算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只要父母给予的足够丰富的精神资源,孩子还是可以像高智商富二代一样,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优秀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更优秀。”
常年霸居美国各大权威名校排名榜No.1的哈佛大学,在我们看来永远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2023届哈佛新生的录取率仅仅为4.5%,43430名申请人中,1666名“幸运儿”被选中。
我们不禁好奇,究竟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每年The Havard Crimson都会对新入学的哈佛新生们,发起一项自愿的匿名调查。这项调查,由学生构成、学业情况、生活习惯这三个方面组成,对哈佛新生做一个全景式的呈现。
调研结果发现,每6名学生,就有一名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曾就读哈佛,与去年的比例大致相同;而26.9%的新生,其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精英的成功,从来不止是令自己受益。他会让整个家庭,都因他而正向发展。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他,学习他,沿袭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去成长。
除了教育程度以外,经济的富足同样提供了孩子更好的教育。据统计,新录取的哈佛新生里,哈佛校友子女家庭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仅占0.7%,年收入超过50万的占到27%,而第一代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占到48.7%。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我们常说:“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作为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命早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
父母冲突时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方式都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父母的神态、姿势、情绪、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以及自我认识。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主要体会到的是父母之间冷漠、疏远、相互指责、互不信任的家庭氛围,孩子就容易变得刻薄、冷漠、退避、自私、怀疑和缺乏爱。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处事方式也会有所影响。珍爱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5%的人认为会有一些影响。
原生家庭中除父母的个性与教育方式之外 , 家庭的气氛对个体的信任感、情绪稳定性和攻击性、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爱的表达能力以及自我认同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为人格是在人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父母婚姻关系的好坏、父母之间能否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模式,很多为人处世之道通常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他们往后面对社会的方式,也会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家长们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的作用。
“那些未解的迷,藏在原生家庭里。”
- 为什么你总是容易情绪化,遇事不够理智?
- 为什么你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总是与他人纠缠不清?
- 为什么你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 为什么你感觉自己的婚姻不幸福?似乎走上了父母的旧路?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依据家庭系统治疗理论的思想,每一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心中都存在一个天生的梦想,就是期待父母之间充满爱、家庭充满爱。
一旦现实之中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情感卷入,倾向于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自己,形成三角关系。
基于三角关系,父母会将自己的情感困扰和压力投射给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孩子会被迫以分心者、同盟者、退缩者、替罪羊羔等角色出现,或者以自我封闭或问题行为来转化矛盾、减轻冲突的压力。
而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感情从其情感所依附和寄托的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是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最关键个性变量。
在三角化家庭中,深度的情感卷入,会阻滞孩子正常地发展独立自主和平衡情感联结的能力,使之成为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容易被情感所驾驭,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更多基于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黏附和纠缠,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偏执和恐惧......
当这样低自我分化水平的孩子成年以后,又往往会选择与自己分化程度相似的人作为亲密伴侣,组建新的核心家庭、形成新的家庭情绪系统。
如此一来,家庭投射过程再次发生,即这样的父母会将自己的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又投射到下一代的子女身上,从而继续影响孩子的自我分化过程。
这就如同蝴蝶效应般,在童年时萌芽,在成年后显现,追溯到最原始的原因竟来自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关系。
如果为人父母需要考试的话,会有多少人不及格,甚至“不配”做家长?
那就请做好准备再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吧。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子女,大家都是第一次,就别为难彼此了。
以上。
关于心理学小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呢,不妨给我留言哦~
作者介绍:以科学为基,用数据说话。DiggMind,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
举报/反馈

DiggMind

92获赞 36粉丝
数据驱动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