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随处可见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那些极力想要说服人们的信息,却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认知,方可辨别其真伪。
正如有机食物早已被大众所熟知的今天,似乎像《吃的美德》或是《健康思维,健康饮食》这类书籍本应逐渐走进我们的认知当中,可现实并不乐观。
我之所以提到有机食物,是因为它很有代表性,但是并非所有的有机食物都一定是最佳选择,只是在大众认知中,有机食物的效用明显被过度概括了,对有机食物的概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吃的美德》。
人们并没有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摄入更加科学健康的食物,而学习一些有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相反,他们认为那些时常在书中那个寻找答案的人是不懂生活的群体。
我们无法断言身体和心理,哪个更重要,但我们都知道,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情绪会给人带来非常多的身体上的不适。
我们身边几乎每个人都懂一点医学常识,因为人们需要保持身体健康的状态。但对于心理状态呢,人们也会给予同等的关注度吗?
试问,我们该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如何正确地排解情绪?自我实现究竟存在着哪些意义?自恋型人格将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什么是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成年人的思维故事与原生家庭有什么关联?
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并非独立存在的空谈,也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思想实验。
相反,心理学涵盖的繁杂结论都是通过科学实验中得出的完整且有效的数据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也就是说理论不是随便说出来的空话,不是与生活毫无关联的设想。
在心理学中,科学实验的本质就是将真实场景中不可控(无法进行深入探索的)的变量,以可控的方式投入到实验中,以便于监测此变量对某件事的真实影响,以此来获得真实的数据反馈,这样得到的数据才能作为引导结论的依据。
而一件事中的多种变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所受到的环境、人为、主观及偏见等因素的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从而导致你无法对影响整件事其中的任何一项变量进行客观上的观察及分析。
没有客观基础,那么人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会完全依照经验、直觉及一部分主观判断,这样势必会造成人们对大量事件都会产生偏见的一种现象。
有人问“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我们对事物理解有些偏见,又怎么样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了吗?”
答案非常肯定,人们对事物分析及理解时的依据如果都是主观的,那么他们就无法用理性视角去分析与事件相关的一些变量,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人们对“与事件相关的变量”产生了误解及曲解,导致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偏差,所以人们依靠自身直觉所行使的判断就会被大打折扣。
在人们不了解这一真相时,大部分人都对自己并不客观的直觉非常笃定。
了解“心理学中的结论都是通过科学性的实验所得出的有效数据而得来的”这一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知心理学这门知识。
我们看到太多的文章或书籍中谈到心理学中的种种实验及结论,还有不少作者本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并非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都能称之为心理学,有不少内容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已。
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支撑的、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的(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的)个人观点,我们最好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分析。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习惯倾向于那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没有复杂的实验过程说明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也是比较容易获取的,甚至很多观点在大众眼中,是显而易见的、约定俗成的。
相比之下,那些必须要反复检索、确认还要自己查阅资料才能辨别真伪的信息就显得有些不招人待见了。
面对如今的网络环境,获取各种信息的难度都不算太高,而人们辨别知识真伪的能力是否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而得到全面提升或进化了呢?
对现实生活中经历的真实事件的理解力、分析力都来自于你能否从事件当中捕捉到可能会影响事件结果的变量(因素)。
你可以对心理学不感兴趣,但是了解一些真正的心理学,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能让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分析更加理性和透彻,而不是靠简单的、经不起推敲的世俗思维去解释一些你原本并没有那么了解的事物。
如果你读过心理咨询师写的书,你会发现在心理学其实是一门无处不在的学问,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以及他的生活轨迹,包括他结交怎样的朋友,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没办法独处等一切,都与他的心理状况相关,而保证自己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每个人的需求。
只是有些人意识得到,有些人意识不到。意识不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就会引发情绪、心态、状态等一系列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根本问题。
我不认为生活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的物质基础,心理及精神的双重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法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人必定会被负面情绪、消极心态所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是否每个人都需要接触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呢?我认为这倒没什么必要,毕竟我们又不是要做心理咨询师。
但是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学常识,以保证我们自身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媒体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做出独立的基本判断。
否则你可能会被自己所关注的带有认知偏见的内容所吸引,这就足以令你迷失在自己有限的认知中。比如对事件的细节或结果进行过分夸大,或过度概括。
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人们无法识别媒体发布的信息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他们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会随着热点事情的热度而改变自己在社交场合与他人谈论的话题,不论这个话题重要与否,只要是他们自己关注的,就一定会拿出来与人讨论一番。
然而这种讨论并不会让事情的本质得到还原,而是在满足每个人都能“坐在桌前”对同一话题参与讨论的需求而已。
我们需要对自身的理解力及判断力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这样才不至于因为盲目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导致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凭直觉。
每个人都会在琐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积累不少经验,而经验之所以会得到积累与总结,是因为太多的状况频频发生。
而在重复发生的状况中,又没办法让人完全掌控事态的发展,因为导致事情失去掌控的那些变量因素,往往是你无法掌控的。
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我以为事情是这样的,怎么变成那样呢?”当经验和直觉不够可靠时,你又凭借什么去判断事物的发展及走向呢?
以一种相对客观、科学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我们每天接收到的繁杂的信息,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会得到迅速地成长。
了解一些经过科学实验证实的心理学概念及结论,有助于你更加客观地看待与自己发生关联的事件中的变量。
至少这能让人逐渐看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靠直觉或被局限的认知偏见去引导你的思维。
学一点实用的心理学,了解一些基础概念吧,至少关注一些与你的生活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也许有些知识会颠覆你的认知,也许你会不认同,但是它会让你更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感受,更看重真相,生活中的伤害往往都来自于人们不愿接受真相(有时它有关自我、有时它有关你对其他事物的误解)
《身边的逻辑学》的作者,曾告诉我们“现实是存在的,因为现实存在,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处理现实事物”
而以自己的立场去解读的事物或多或少都存有偏见。唯有客观,才是对待事实的正确态度。
我知道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耐心去学习一些,在他们看来毫无益处的知识。那是因为他们对即时反馈的利益看得更重,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比如你曾因为无法管理好负面情绪而耽搁了多少重要的事,你是否在对自己的孩子重复着你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你所做出的那些行为等等。
我知道,人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学的基础常识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才会开始重视它,但愿那一天不会太远。
举报/反馈

钰晨成长手记

8727获赞 7050粉丝
持续读书、思考、实践的终身学习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