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生有不同的态度,因此人有不一样的心灵品质。《菜根谭》说:“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这是世间大丈夫的行为,是儒家安身立命的一种责任。每个人心的境界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心灵品级。
心灵的第一品级:常怀敬畏之心
东汉时期的杨震有句千古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这是杨震在拒绝王密送礼时说的一句话。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品级就是:敬畏之心。
对天地有敬畏心,才能不越矩 我们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和法治,敬畏一切应当敬畏的事情。一个人能够心有所敬,行有所止,守在道德底线,守住不可为的行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却不停地谋划,聪明有穷尽的时候,然而天道却没有尽头。人有千算莫如苍天一算。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心,要如同信仰宗教,保持那份虔诚之心,任凭风推浪移,也不可动摇。
以一颗敬畏之心,来面对我们生活和栖身的世界,守住心,闭住嘴,把握住做人的底线,“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商言商,在位谋政,在情言忠。
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一切 生命,因敬畏而更有情怀,因敬畏而使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人,因敬畏而更能活出本性真我,因敬畏而更能活出姿态和风范。
心灵的第二品级:保持慈悲之心
佛说:万物同体,同体的本质就是大悲。慈悲之心,如同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如同人们留恋世间万物的美好期待。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人心疏远,纵然豪宅也形同冰窖。
同事、朋友、亲戚之间没有慈悲,彼此冷漠,那便只会形同陌路,互相之间没有情感。
慈悲之心就是菩萨精神,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悲悯众生,以慈悲大愿力普度众生。
我们众生有慈悲心就会对接菩萨的慈悲愿力,就能脱离恶道。
慈悲心才能与世界万物一体 慈悲心,很多时候需要舍我其谁的精神。什么是舍我?其实就是,不要过分执著于自我。
只有大舍,才有大得。
舍下自我的刹那,也是悟到生命大度,获得心灵自由的瞬间。
心怀慈悲的人,总能全身心地去热爱这世间的一切。当我们心中升起悲悯世间万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柔软的,是平和而美好的。
这份宁静而舒适的感觉,如同生命的本体,是自己所真实拥有的,谁也没法取走。
因为慈悲,所以更能体会他人的苦难,更能与他人同心同德。因为慈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温暖,产生共鸣,世界才无恙。
佛对众生慈悲为怀 心灵的第三品级:拥有感恩的心
古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人生天地之间,戴天地之大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最为可贵。山感地恩,才有它的高峻;海感溪恩,才有它的博大。人生世间,无论成败得失,总得到过太多的帮助。
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光的赋予。我们的一生不能离开这些,所以要怀感恩的心。
中国是一个最讲感恩的国家 ,“乌鸦反哺”,是感恩;羊羔跪乳,是感恩。
心存感激,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现状有一颗感恩的心,便能体会到世间的善意和温暖。懂得感恩的人,心地善良,心胸开阔,更容易与人和谐相处。
感恩的心人天同心 养育你的人,给予了你生命;教育你的人,陶冶了你的心灵;关爱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启迪你的人,给了你智慧;批评你的人,使你成长;伤害你的人,磨砺了你的意志;欺骗你的人,使你强大;折磨你的人,给了你坚韧;放弃你的人,使你成熟。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感受和感激他人的恩惠。
同时,这也是一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提高幸福感的心理能力。
心存感恩,内心安宁 心灵的最高品级:无心
无心,其实更应该说是一种修行的品级,六祖慧能因为“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言下大悟,《心经》也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和光同尘”是把自己的心融入进世界万物之中,宇宙和我是一体,我的心就是宇宙之心,因此我“无心”,因为无心,又拥有了所有的心。
无心是佛教智慧的体现,这个“无”不是没有,是有“无”,它是建立在佛教定慧基础上而生起的心。这个无心和有心是一体的,就如同灯火与光亮的关系一样。
有灯火就有光亮,没有灯火就是黑暗。灯火是光亮的体,光亮是灯火的用;它们的名相虽然有两个,自体本来是一个。这就是有无的关系,也是我们“无心”的妙用。
掌握了这个“无心”的技巧,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