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讨厌的人。学生讨厌布置过多作业的老师,员工讨厌仗势欺人的上级,子女讨厌蛮横的父母,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也会遭到朋友的厌恶。
遭到别人讨厌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人格不完整的。这些人有不同的特点,但他们都因为自己的这个特点而给别人带来伤害,经常表现出来以下两种特征。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动作侵犯是指使用身体某一部位或是武器进行的侵犯行为,近年来家暴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破坏家庭关系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家暴的发起者主要是男性,他们平时或许不会表现出来,但喝酒之后往往会把妻子作为发泄的对象。
他们并不是普通地进行推搡,而是用手、脚甚至武器去击打妻子的脸或者身体,很多妻子深受其害,有的女人甚至以自杀来威胁对方,迫使对方让步。
但更多的女人则是考虑到家庭的完整,不愿孩子过早地失去爸爸或者妈妈,不得已委曲求全。她们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家暴倾向的人必须要远离。言语侵犯是指使用语言进行的侵犯行为,包括谩骂、讽刺、诽谤、嘲笑、讥讽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少不了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话不分场合,经常绵里藏针,有什么意见也不直说,而是选择用讽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在男性朋友之间,谩骂和嘲笑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女性朋友之间,讽刺和诽谤则更加突出。总之,侵犯行为会对别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如果身边的人有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远离他们。
没有感恩的心
父母于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于我们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朋友于我们有帮扶之恩。正是因为人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社会才能充满人情味,才能散发出文明的光辉。
但有些人却缺乏感恩的心,他们把别人的恩惠视为理所当然,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解释为交换,试图用交换来解释别人对自己所有的恩惠。
父母对他们好,他们会说:“这是我爸妈,不对我好对谁好?”老师为他们耐心地讲解题目、解决问题,教他们为人处事,他们说:“老师收了学费和补课费,这是他们该做的。”朋友与他们同甘共苦,他们会说:“他是我朋友,对我好是应该的。”
其实,正如广大网友所说的: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道德与法律虽然相辅相成,但同时又存在着区别。别人不帮你,违反了道德,但是却不违反法律。
因此,人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视为理所当然或者交换,而应该抱有感恩之情,这样才不会辜负对方的一片好意。
对老师和朋友应该如此,对父母,更应该如此。虽说父母养育孩子是应该做的,但是无数弃婴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父母都会对自己孩子奉献无私的爱。
因此,我们只有对他人抱有感恩,才得以回报他们的善意。而那些不懂感恩的人,将会寸步难行,我们必须要远离他们。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讨厌别人,并且控制不住想要远离他们的冲动呢?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从而这种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也越大。
也就是说,当别人的某种观点或是态度接近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时,他就对我们越重要。而当别人的态度与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拒绝别人、讨厌别人。
此外,自我价值保护也会使得我们想要远离别人。个体不会接受一种否定自己价值的价值体系,并将其选作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因此那些否定我们的人总容易受到我们的排斥。
也就是说,当别人的自我价值定向与我们的自我价值定向不一致时(类似于价值观不同),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系列的自我价值保护机制,来维护自我价值定向的合理性,这种保护机制在人际关系中则表现为讨厌别人、排斥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