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一说明了。欢迎关注一明心理!
对于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朋友推荐,那只能在网上找咨询师了。可是网上找也很困难,多数人根本看不懂网上咨询师的简介。
我们常见的描述是这样的:整合主义、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动力取向、萨提亚、NLP、催眠、家庭排列、沙盘治疗、心理绘画等等。
这些看上去很专业的名词其实没啥大不了的,你不要试图搞清楚每个词是什么意思,即使挨个百度一遍,你也还是一头雾水。
因为每一种流派或技术都有适用的范围和缺陷。我们很难说哪个流派或技术就是最好的。这就像看病吃药,如果消炎药不能降血压,我们能说消炎药不好吗?
流派和技术没有好坏,但是人有。心理问题是千人千面的,我们如何从简介看这个咨询师水平呢?
01看他手里的“药”够不够
如果一个中医不管什么病都开同一副药,那么他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样,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应该是一个多面手,而不应局限在某一个技术流派里。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咨询师常说自己是单一哪个流派或者单一哪个技术的呢?
因为咨询师的学习成本很高,许多人刚学会一种技术就开始做咨询了。
这时的咨询师就像拿着大刀在人群中乱砍一样,刀法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也有起作用的时候。
我认识一个沙盘师,她原本是全职妈妈,孩子上幼儿园后就想找点事做。她觉得学沙盘很好,既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又能帮助别人家孩子。
经过机构两个月的培训,她就开始上岗了。
可是两个月的时间太短了,用来学习挖掘机技术可能都不够,何况是心理咨询呢?
她的咨询过程很机械: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上来就让孩子玩沙盘,然后按照套路做分析。
至于分析的准不准,那得靠运气了,总有能碰上的。
但是分析的准也没用,因为心理咨询的难点不是分析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必须要随机应变,要能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思路。
这就要求咨询师必须“博”,不能太“专”。
“博”是博采众家之长,灵活多变。“专”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固步自封。
有人“专”是因为学的不够,有人“专”是因为偏执。
我曾经观摩过一个清华的教授做个案。观后感就是学术泰斗,咨询太逗。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翻车现场,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这个教授是某技术的代表人物,遇到技术不适用的来访者,还非要用这个技术解决,最后肯定是失败了。
教授为啥这么“犟”呢?因为他为这个技术领域实在是付出太多了,已经出不来了。
教授的弟子还在台下紧着找补:这个来访者明显是阻抗,嗯,对,太不配合了。
这种甩锅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来访者不按常理出牌是很正常的事。
为什么有些咨询师一遇到来访者反套路就慌呢?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太单一了。
如果咨询师被流派、技术限制了,再努力也只能是二流水平。
02看他个案的时间多不多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方面花的时间多,那方面花的时间一定就少。
在咨询师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的头衔。
通常咨询师都会有三五个头衔,也有吓人的能多达十几个二十几个。
你找咨询师,主要是给你做咨询的,所以你需要关注的只是跟咨询有关的名头。
跟咨询无关的名头主要有三大类:
1.学术类。比如说这个咨询师学历有多高,在哪些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获得过什么大奖。
这些是科研能力,不代表会做咨询,名头越多反而越要谨慎选择。
2.江湖地位类。比如某某大学教授,曾在某电台电视台做栏目,经常给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讲课,某某单位特邀心理专家,并拥有好多顾问的头衔。
这些是讲课能力,讲课好的老师不一定咨询好,就像医学院的老师不一定会做手术一样。这时你要关注他放在个案咨询上的时间有多少,如果他整天忙着四处讲课,基本上做咨询的水平不就会太高。
3.职务类。比如某某心理协会理事长,某某公益项目发起人,某某热线负责人等等。
这些职务其实跟咨询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在心理相关的团体中从事了后勤工作,也许他们会认识一些有名的咨询师,但他们自己本身通常不是。
所以,如果一个咨询师花在咨询以外的时间过多,可能咨询的水平就会被影响。
最后的话
咨询师会的越多,对你越有帮助,越多越好。
咨询师头衔越多,对你越没帮助,越少越好。
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请关注长春一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