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主人公宋茜饰演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单亲妈妈,由于此前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现在又害怕会再次失去仅有的女儿,导致自己一直盯紧着女儿的生活,处处干预着孩子的每个决定,最终导致女儿患上抑郁症。
这位妈妈一直没有顾及女儿的感受和意愿,总是用"为你好"的理由去控制女儿,女儿也只能默默忍受,长久积累下去最终酿成悲剧,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都处于这种的状态下,表面上是来自父母的爱,但本质却是一种情感控制。
什么是"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简单的理解就是:普通人间的交往停留在表层意识上,并将情感当作是武器,为了目的而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他人的潜意识,甚至是意图改变对方的认知和个性。
在"情感控制"底下的孩子的身体和思想大都没有自由可言,都被家长严严的把控住,家长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干预是为了孩子好,误以为孩子能理解自己,可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却是一场软暴力,渐渐会导致孩子的"精神死亡",变成毫无思想毫无没有自理能力的人,最后孩子也会跟父母一样喜欢控制他人,那么家长为什么喜欢控制自己的孩子,这背后其实是隐藏了非常多的原因。
父母为什么要控制孩子
1、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很多父母从爱出发,总认为自己走的路比孩子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就是对的,能让孩子少碰点壁少吃点苦,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已,但家长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经验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是没有绝对作用的。如果对孩子干预过多,反而会导致孩子失去个性,变得依赖父母,没有主见。
2、 不相信孩子
大部分家长都有一个口头禅:"都跟你说了,你干不成的。"对孩子的不放心,觉得孩子只会做错,任何事都大包大揽,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不信任孩子,不仅剥夺孩子的独立权利,还会让孩子怀疑自我,认为自己不幸,陷入自卑的境地。
3、 因害怕失去孩子,而紧紧控住孩子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病态共生",意思就是母婴共生在0-6月都是正常的,但后面就会演变成病态共生了;因为孩子慢慢会产生独立的人格,这时候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干预,要适当放手的。
病态共生的状态下,关系看上去是很亲密的,可实质是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发展的限制,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因为孩子一旦独立,父母的角色就会变弱。总有一天孩子是要长大的,可父母不愿如此,对孩子过分干预,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父母,长期处于这种病态共生状态只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如果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不应该过分地控制。
家长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度控制
1、家长克服自己想象的焦虑
家长的控制欲强是因为孩子的不听教育而产生的内心焦虑,家长会误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失败,从而越发想教育好孩子而控制孩子,所以家长要消除这种焦虑,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更要相信孩子,耐心引导,不以控制孩子为教育方式的最佳方法。
2、 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对思考问题,经常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只是将他当成一个完成命令的人。父母想要不再对孩子进行控制,就需要改变这种命令的姿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平时多跟孩子交流,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做到只建议不要求。孩子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人,父母以平等的方式去交流,更能让孩子说出心底话,从而促进亲子关系。
3、 不以自我牺牲的付出感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家长要戒掉"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的口头禅,因为这么说,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还会给予孩子十分大的心理压力,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避免自以为是地为孩子付出,从来不从实际出发,只关心孩子是否能成为自己眼中的孩子。父母这种过分的爱只会让孩子更加难受,并不能从中感受到爱的价值。
强迫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发展是一个愚蠢的做法,决不能用爱孩子的旗号去控制孩子的生活。虽然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紧张和爱,但家长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紧张,把自己的爱演变成孩子的"毒药",父母过度的情感控制只会是对孩子的冷暴力,改善对孩子的控制,改掉不合理的期望,克服心中的恐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