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不知道遵循“心中道德律”的康德写下这话时候的具体心境如何。但我知道,所谓孩子“天真无邪”也无非是大人对于孩童的一种单方面假设,我反正是不相信的。
看《狩猎》你会知道孩子不仅会撒谎,而且还能通过谎言来伤害成年人;看《伊甸湖》、《趣味游戏》你会知道人在对待同类时那种无缘无故的恶意;看“绫濑水泥杀人案”,你更会了解人性中那种深入骨髓的残忍与无情。
人性本质上究竟是和蔼可亲、通情达理的,还是们内心深处生就不善,十分狭隘、懒惰、虚荣、报复心强又自私?
这个问题历久弥新,每个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但种种证据表明,人性中的9个黑暗之处却是让人非常沮丧:
喜欢有心理变态特质的领导者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近期得出结论称,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的公然挑衅和侮辱对人有种“原始吸引力”,他那些“煽动性的推文”就像一只霸道雄性大猩猩的“权力表演”,“意在形成恐吓效果”。
如果麦克亚当斯这种评价没错,那么它也将符合一个更广泛的模式——心理变态特质在领导者中比普通人更常见。研究显示,更明显的心理变态特质和获得领导职位之间确实有着某种含蓄但关键的联系。
摆脱不掉的种族歧视、地域黑
某项脑部扫描研究就是这种公然的“去人性化”的显著例子(去人性化,简言之,就是不把对方当人看。)。该研究发现,年仅5岁的孩子就已经会将“群体外的面孔”看得低人一等,而对“群体内的面孔”则不会。此外,反对非洲裔移民的人倾向于认为黑人的进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其他一些实例表明,年轻人不把老年人当人看;无论男女,都不把醉酒女人当人看。
4岁就已经学会幸灾乐祸了
这是2013年一项研究的发现。如果孩子觉得这个人活该受苦,那这种幸灾乐祸的感受就会更强烈。之后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到6岁时,孩子们会更愿意花钱去看一个反社会的玩偶被打,而不是买贴纸。
认为世上不幸的人都是罪有应得
在1966年的一项经典实验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和卡罗琳·西蒙斯首次证明了这种观念会带来不幸后果。在他们的实验中,一名女学员因问题回答错误而遭到电击惩罚,随后,其他女性受试者在听到她将会再次遭受电刑时,就会觉得她不那么讨人喜欢,不那么值得尊重,尤其当她们感到自己无力减小这种痛苦时,这些感觉就愈发强烈。
我们情愿相信那些穷人、遭强奸的受害者、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受难的人是因为命中注定才会遭此厄运,由此来维护我们对“世界本公正”的信念。推而广之,同样或类似的心理过程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潜意识里会对富人青睐有加。
狭隘而教条
如果人很理性、开明,那么在纠正别人的错误观念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出相关事实来证伪。但是,1979年的一项经典研究表明,这个方法并没用——那些对死刑持强烈支持或反对意见的受试者,会完全忽略掉能削弱其观点的事实,实际上这时候他们对自己的最初观点非但没有动摇,反而还会加倍坚定自己的立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觉得和自身观点相对立的事实削弱了我们的自我认同感。我们许多人在对事物的理解上过于自信,当我们坚信自己的观点优于他人时,就会妨碍我们对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求索。
当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声音时,人类将会有灭顶之灾!
我们宁愿受电刑也不愿花时间在沉淀思想上
2014年一项颇具争议的研究显示,受试者中有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宁愿遭受不舒服的电击,也不愿花15分钟安静地冥想。
虚荣而自负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骄傲,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讽刺的是,那些技能最匮乏的人反而最自信,这就是“达克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当涉及道德,比如我们在评价自己的原则性和公正性时——这种自我拔高似乎表现得最为极端甚至荒谬。即使是入狱的罪犯,也会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善良、诚实、值得信赖。
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但凡参与过网络口水战的人,都可以证明,网络媒体会放大人性的一些最糟糕的方面,部分原因在于网络去抑制效应。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感觉解放,变得更肆无忌惮,并且更倾向于无视各种社会约束或社交禁忌。网络的匿名性会诱使我们行为不端,一些人的恶意攻击言论会导致负面情绪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容易被黑暗人格所吸引
我们不仅会选择有心理变态特质的人做领导,而且还有证据表明,无论男女都会被带有自恋、精神变态和控制欲强的人所吸引,有研究发现,当男人被贴上自私、控制欲强、冷漠无情等标签时,他对女性的吸引力会增强,也正因为这样,这些黑暗特质才会经久不衰地得以传播。
川普具有的暗黑人格特质,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只不过普通人早已习惯了带上面具生活,将自己暗黑的一面隐藏了起来,川普则是通过各种途径毫不掩饰将自己的暗黑的一面进行放大,获得了共鸣,从而为他赢得了很多拥趸,使他成为了地球上最有权力的男人。
举报/反馈

何清猗

21.6万获赞 2.3万粉丝
以古为鉴,观复如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