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又叫破窗理论。
说的是,任何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可能诱使别人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做出更多坏事出来。
反过来也一样,每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谈吐,哪怕是小到一袋垃圾一张纸片,力争做美好环境的维护者和创造者,环境好了,人性的善也会被激发出来,一点点汇集成更大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破窗效应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贫民区。
他把停在贫民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一块玻璃敲碎……
结果,一周之后,这辆崭新的车子被人们砸的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是一辆新车了。
而完好无缺的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车,人们路过它,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依然完好无损,除了一点灰尘,其他的没有任何变化。
之后,菲利普把这辆完好无损的车子,也打碎一块玻璃,一周后,下场跟另外一辆车一模一样。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环境的好与坏,对身处其中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个好的环境因素,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而一个坏的环境,往往带给我们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引诱与暗示。
生活中经常上演“破窗效应”事件
这样的一幕,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的眼熟。
类似的场景,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着?
前不久,我们小区里为了配合垃圾分类,挨家挨户分发了垃圾袋,目的是为了大家自觉的养成好习惯,把垃圾分成类,方便环卫工人收拾,为社会节约更多的资源。
开始几天还挺好的,大家基本上都能按照规定做,小区门口存放垃圾的地方也一直保持得非常整洁。
可是没出一周的时间,我就看到一个中年女性,出了门,非常随意的顺手把手里的垃圾扔向垃圾桶的位置,扑通一声,垃圾散的到处都是,她大摇大摆的走了,边走嘴里还边叨咕着:
“装什么文明人啊,都弄那么干净,交那么多物业费,环卫工人不就下岗了吗?”
当天晚上,存放垃圾的地方就已经是一片狼藉,面目全非了。
她,无疑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让原本大家可以遵守的规则彻底破坏了。
她随手抛出的那一袋垃圾,成为了一个最不好的示范象征,暗示着人们:我也可以这样做!
她就为了少走那么几步路,为了心底的那一点懒惰和自私,把大家维护了好几天的成绩,一下子全部破坏了。她随手扔掉散落一地的垃圾,成了暗示人们以样学样的示范对象,跟着她的一个小小动作,泛滥成灾,人性的“恶”和那份“小我”被引诱出来。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记得小时候,住的都是土房,屋里的地下也是坑洼不平的泥地,又穷又破烂不堪的家,到处是一片狼藉,穿的衣服到处乱扔,人们在家里甚至都会经常随地吐痰。
后来住上了砖瓦房,屋里地上铺上了瓷砖,每天都要拖上几遍,屋里摆上了垃圾桶,再也没人随地吐痰了。
上学后,老师经常跟学生讲,要做三好学生,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给大家起模范带头作用,并号召大家向三好学生学习。
的确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示范作用,一直会引领大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努力。
一个人的行为,对身边的人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是正向的,影响也是正向的,我们的行为是负面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我们身处在社会环境中,不管对别人的影响有多大,还是积极阳光正能量一点,再小的一个举动,也让它产生的影响对人是有利的。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甚至是渺小的,坚持这样的宗旨: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结语
这就像大海,大海再浩瀚,再博大精深,再浩渺无边,也是由一粒粒水珠组成的。
我们就是大海里的那一粒水珠,只要我们是清洁的,大海也会因为我们的加入而清澈了一分。
记住:永远不做环境的破坏者,哪怕是一袋垃圾,哪怕是一张纸片!——END
举报/反馈

食疗营养师周启祥

4.8万获赞 5814粉丝
高级营养师
健康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