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
㈠选题背景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随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招考制度的重要突破和全新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评价手段。
近年来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实施困难、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
目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价改革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对于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㈡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一些国家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探索,国际上也成立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 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在2008年出版的《多元智能新视野》中,进一步阐述了多元智能的实际应用和未来智能的研究途径。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当前的教育问题,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与评价观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㈢国内研究状况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胡习文教授在《基于FNN的智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模型研究》(2007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一文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相关要素进行了讨论, 给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闭环控制系统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模型, 该模型通过模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与自学习能力, 对系统中非量化因素指标的量化进行了有效的刻画, 并采用遗传算法对网络结构与量化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模型不仅准确有效, 而且收敛速度快。
华东师范大学张治和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戚业国撰写的《基于大数据的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9月)论文中提出,结合数据分析技术和学习科学的发展,以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行动为背景,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模型能综合考虑多源数据的汇聚与整合,试图将学生客观信息的采集范围扩大至课堂内外、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线下和线上学习、学习活动和生活表现等多个视角,获取能映射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数据,形成系统、完备的学生成长大数据。整合并标准化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源数据,建立学习分析模型,开展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综合素质数字画像。该模型将为正在蓬勃开展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思路。
在《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王殿军 鞠慧 孟卫东,中国考试,2018年第1期,北京)一文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问题展开探索,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率先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该系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注重数据的动态量化和真实性,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明晰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发展短板,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方式。经过4年多的实践检验,该系统实现了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学校人才选拔的双向共赢,发挥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导向与评价选拔的双重功能,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实测性等创新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也一直是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十年的探索已积累了一些多元评价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㈣研究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前,学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与激励的作用;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特点;强调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评价,忽视量化积累对质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正如潘永庆在《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中所表述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维的。要通过评价,发现、促进学生强势智慧,借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用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习题能力的个体。
1.构建目标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注重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农村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及要素、评价实施办法、结果运用及保障体系。
2.使评价更富有选择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校本性;使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适合新课程的科学实施;使评价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发展过程。
二、研究内容
㈠研究对象
本课题拟从以下四个场域进行研究:
1.多元评价体系及策略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组和任课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达成共识。课题组和教师应通过对学生智能特点的了解,帮助学生找到智能的最佳点。以育人为宗旨,遵循全体、全面、全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横向多元、纵向递进的星级评价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学生成长记录及多元评价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的研究。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及多元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从过去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向既关心学生学习,又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上来。有助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全面了解学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找到自我增长点;有助于家长关注子女各方面的深层发展,及时得到子女发展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的成绩。
3.实践活动中多元评价的研究。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各展其能的各种活动,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重点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和活动终结的等级性评价。
4.家庭教育中多元评价的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推进家校联系,从而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通过家长会,网上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借助家委会,落实家教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
㈡总体框架
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八大智能。智力因素主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各册教材的要求作为评价依据。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个性品质、自我认知、情感态度等。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中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2.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分为笔试、行为测试、作品评定、问卷测试、访问访谈等。对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多元智能中适合用书面表达的,采取笔试的方式;对不便于用书面表达,需要现场操作或展示的内容,如语言智能中的朗读、音乐智能中的视唱、肢体动觉智能中的运动协调能力等,采取现场行为测试的方式;对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品,采取收集学习过程资料,进行作品展示,评委现场评定的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测查,采取自评问卷、学生互评问卷、教师评价问卷、家长评价问卷等问卷评价或社区(或村社)走访的方式。
3.操作流程。根据评价内容,分类分组进行评价。首先,班主任、任课教师、小组成员、家长、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月为单位,录入常规评价信息。其次,在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综合性评价,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4.成绩认定及表现。以雷达图形式表现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情况。学生可以通过雷达图,看到自己各方面在全校的情况,为下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
㈢重难点
1.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加大先进教育评价理念的宣传力度,形成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使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全校的共识。
2.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规范评价标准。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条件,规范收集、管理和保存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数据,注重日常的观察、积累和实证资料的收集保存。注意评价信息的获取要多角度、多渠道。还应加强参与评价人员关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培训
3.注重评价结果,提升“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既定量又定性的诊断性价值评价形式,它注重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把日常生活片断事实和学生在中学生活中的整体表现相结合,避免了以偏概全和一俊遮百丑的评价问题。这种评价方式,客观上讲确实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的思想要求,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六个方面为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定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这是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也是难点。
㈣主要目标
1.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目标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注重发展过程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富有选择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2.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觉成功的快乐,汲取奋进的动力,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导向,在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同时,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会用客观、动态的方式评价和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思路方法:
㈠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带领全体教师有目的且系统性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理论,认识并消化“多元智能理论”思想及主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意识状态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2.确立课题研究小组,引导教师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加盟课题小组,并确定教师个人研究计划,扎实开展子课题研究。
3.强化管理,加强研究。学校每期开学初,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方案,制订计划,期中和期末对本期研究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4.组织开展课题成果展示及课题结题汇报活动。
㈡具体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寻找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学生评价和多元智能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多元评价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多元评价的策略,促进教师开展符合多元评价的教育教学和学时活动。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和跟踪式的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在赏识性的激励评价下的发展,总结出多元评价的效能。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故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㈢研究计划
1.第一阶段(2018.11——2019.9)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论证计划,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组,确定教师微型课题,组织学习、培训等活动,启动课题。
2.第二阶段(2019.9——2020.7)根据学校实际,切实在各部门、条线、课题组、教师中开展此课题研究,组织课题实践课、交流总结会、中期汇报等活动,并编辑专刊,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炼成果。
3.第三阶段(2020.7——2020.12)对课题方案进行调查、小结、修改、补充、完善,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㈣可行性
1.课题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学校现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课题组成员是区级教育骨干,业务精、素质好,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有开拓创新精神,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成员对科技教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方面成绩突出,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
2.课题研究基础扎实。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市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全校教师人人参与教改行动,现已有多项课题结题。
3.硬件建设及研究经费满足研究需要。
四、创新之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我们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运作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预期成果:
1.适合高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和评价流程。
2.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手册。
3.结题报告。
六、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
1.学术简历:课题主持人先后担任教科室主任、级部主任,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培训班培训,多次深入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内外名校参观考察,带回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校科研队伍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使学校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2.研究基础:课题组主要成员均承担过课题研究任务,且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成为本课题组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新课题的研究作好了必要的准备。课题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方面有一定深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经验。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强,能够保证承担课题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3.承担项目:从2015年开始,课题组负责人开始主持校级研究课题《高中分层教学下的选课走班的实践和研究》。经过努力,课题成功结题并取得多项实践成果。在2016年莱西市中小学课程建设现场会,2015级学生的分层选课走班实践成果做了全面展示并进行典型交流发言。
2017年课题组负责人开始主持青岛市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编号:QJK135C322)和省基础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课题《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DJG13517134)。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篇。其中,《高中定制类课程的实践和反思》在《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论文评选中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其中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变革实践与研究成果《打造选择性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获得2017年青岛市教学成果评选三等奖。
4.条件保障:
⑴技术支持:邀请青岛及省外专家为课题的理论指导,进行具体指导。在课题组的组织下,调动学校一线有经验的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的实效性。
⑵经费支持:我校领导一直以“科研兴校”为理念,在教学科研方面一直给与大力支持。可以为本次实验提供足额活动经费和设备,并从政策方面给与支持和帮助。
⑶时间保证:课题组成员均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
⑷科研条件:本课题将集全校科研力量进行综合研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