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偶然在小区里听见两个妈妈聊天,她们抱怨着带娃生活中的各种崩溃。
其中一个妈妈说自家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开始自己还能耐住性子引导,后来孩子一犯再犯,说了很多遍了还是没有效果,前两天刚吼了孩子一顿,亲子关系降至冰点。
另一位妈妈附和道,自家孩子特别有主意,说教完全不听,过了5、6分钟就开始躁动,有次竟然对自己说:“妈妈,你咋那么磨叽?”瞬间无话可说。
总而言之,对于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又屡教不改,说啥都不听这件事,两位妈妈可是愁坏了。
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感觉,孩子总听不进去自己说话,对待说教不屑一顾,错误更是一犯再犯。继而觉得孩子是不是无可救药了,却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成为“超限”家长的事实。
孩子之所以总在一件事上犯错,而且还不愿意听说教,有可能已经中招了“超限效应”。

0101什么是“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指的是指外界提供的刺激太多,过于强势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让人产生不耐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起到相反作用,结果事与愿违。
俗话说就是讲不到重点,降低了听者的期待,产生失望、不耐烦和逆反情绪。
这个效应的提出者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有一次深有感触的经历,事情是这样的:
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听得认真,甚至还有点感动,产生了捐款的冲动。可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在讲,他开始有些不耐烦,演讲内容仿佛也没有那么动听了,于是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一个10分钟过去了,牧师依旧在讲,马克·吐温打消了捐款的念头,最后不仅1分钱都没捐,等到牧师组织募捐时还立马烦躁地起身,经过盘子时还顺手拿走了2元钱。
家长的那些大道理就像牧师的演讲,而孩子愿不愿意改正,则在于他的“感动”程度。教养孩子时,家长也会不知不觉开启“超限效应”,让孩子不厌其烦。

0202超限家长是什么样的?

1、反应过度
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马上就开启唠叨模式,从行为说起,还会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紧接着又开始翻旧账,揪着一件事说得没完没了。
其实还不仅仅是在语言上唠叨,行为上也通常表现过度。
比如教育时不分场合,直接拉扯孩子,甚至由于自己接受不了孩子犯错,还有情绪失控,怒火中烧,比孩子还不冷静。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教育,而是家长自己在发泄情绪。
很多孩子会被家长的过度反应吓到,但下一次依旧会不知不觉犯错,因为他只记住了家长的情绪。
2、过于强势
群里有位家长说,他最后悔的就是太以自己为中心,他以为作为爸爸要权威一点,让孩子怕他一点,于是每次说话的开头都是:“我告诉你……”“你给我听好了……”“你要是不听我的……”。
孩子好像真的很听话,可有一次,孩子穿鞋、系鞋带时,他在旁边一直督促:“我告诉你了,先拿那根鞋带,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你得这样做……”
结果孩子突然开始揉眼睛,眼泪滴滴答答掉在地上,抬起头问:“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随后放声大哭。他这才意识到,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总觉得自己对,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会让孩子受委屈,慢慢在心里形成反抗情绪。
3、孩子反复犯错,是家长反复单一教养方式造成的
与其说孩子总是犯同一种错误,不如说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总用同一套“情绪模式”处理。
孩子总是不断探索不断试错,而家长最擅长的就是发火、控制、说教,把解决问题放在最后。可等家长把情绪释放完后再和孩子交流,此时孩子已经 听不进去了。
不管是孩子第一次犯错,还是屡次犯错,家长都没有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明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却还是下意识发火,使得孩子产生叛逆情绪。
如果可以根据孩子每一次不同的情况,冷静分析问题成因,好好沟通,问题就会简单很多。
家长和孩子是要一起进步和调整的,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才能做到同频共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
先停止纠结行为问题吧,摆脱“超限”更为重要。

0303如何正确沟通,让孩子解决问题?

1、与孩子保持正向、良性的沟通
超限效应的产生是说话没有重点,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沟通真正的作用是让对方说出真实的感受,这样才是良性的,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只是听,怎么可能“通”呢?
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这样说:“知道你很生气,我如果是你,也会发火……”“你可以选择不做这件事,这是你的权利……”“你现在有点着急,需要多等你一会……”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不是家长指责,而是在帮自己解决事情。
接下来,家长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很累的。”“我很想听你说……”“我也着急……”“我好像比你还难受。”这样真实的表达,不至于把情绪憋在心里太难受。
最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当下我们该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来试一试这样做……”“你可以选择让我帮你也可以你自己来……”“我这次可以帮你,下次你要自己来……”
这样规则下的自由,能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时,生气的孩子说不出什么,家长要耐住性子好好引导。当家长第一时间表示和孩子的共情,由心而发地正向沟通,孩子自然就会流露真实的情感,或者是哭或者是“控诉”。
2、时常自省
在要求孩子做对某件事时,家长应该看看孩子当下的处境,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能比孩子做得更好。
有老师带着家长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水眼看就要溢出来了,于是问家长:“这个杯子还能放东西吗?”家长频频摇头。
后来老师拿来了回形针,让家长小心翼翼地放在水面上,大家都觉得水会洒出来的。但当他们尝试后,才惊奇地发现,即将溢出来的水面上,居然可以放好多回形针。
有的家长说这是因为回形针轻,密度小才可以实现。没错,但真实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总是在怀疑、批判,不会轻易尝试。
接下来,老师放了一段孩子们做这个密度实验的视频,他们完全相反,连连尝试,讨论的是如何可以放更多。
家长突然反思,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思维没有洞察,就像限制孩子的思维,没想到孩子不在自己的约束下想法这么多。可知,孩子犯错时你先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式不对,会有很多新发现。
3、别翻旧账,动态看待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要总是盯着一个问题不放,越说越多,还提起以前孩子发生的错误。
你先尝试提示一次,严肃简洁地讲明规则,如果再出现第二次,请冷静地告知孩子现在的感觉,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再犯,并且让孩子承担事先说好的后果。
每次做事都先把规则讲好,为的是以后做的更好。
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很好,他一直都在成长,你的眼光要动态化,教会孩子方法比唠叨多次错误更重要。
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做一个不唠叨、不“超限”的智慧家长。
举报/反馈

小鱼奶爸日记

98.9万获赞 18.1万粉丝
二胎奶爸,给大家分享育儿经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