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颖随行育儿经
前段时间,12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放声大哭,吓坏了家里所有人。待她平静后,才了解到原来放学与几个同学一起回家,同学之间聊天很愉快,自己却插不上一句话,连她掉队了都没有人发现,她觉得自己被伙伴们忽略了,感到很孤单、难过。
看着孩子哭得这么伤心,我才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重视与同伴的关系,希望能融入集体,有好人缘。
孤单是一种心理反应,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在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人都有可能感到孤单。孤单可以说是人类最痛苦的来源之一。
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对一个群体有很强的依赖感,当被别人排除在外的时候,她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就是孤单的体现。
记得疫情期间,看到一部电影叫《我是传奇》,电影中描述了人类被病毒感染后,地球上只剩下一个幸存者时的孤独、痛苦与挣扎。
人类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战胜其它物种,很大程度靠的是人类懂得互相妥协和合作,在合作中建立起了自信、感恩、敬畏等优秀品质。如果没有这些,人和动物在这世界上一样只为生存,没有希望,也就感受不了真正的快乐。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所有的烦恼,均来自人际关系。”
所以,社交能力是每个人都不可缺乏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社交需求的旺盛期,出现社交的障碍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另一方面却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生理与心理上都处在发育阶段,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对孩子社交上的正确引导,将对孩子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保障以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顺利。
孩子在学校常见的社交问题?
进入小学后,孩子主动交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是很多孩子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朋友,还在以家里“小霸王”的方式在学校里横行霸道,不受同学的欢迎,被排斥,交不到朋友。
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敢去交朋友,只能远远地看着别人在一起玩,这些都是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导致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种:孤僻不合群。
比如整天宅家打游戏,性格内向,怕见陌生人,没有外出交友的欲望。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感觉与同学一起出去玩,都不会被大家喜欢。
第二种:人缘不好。
有的孩子在学校常被其他同学告状,排斥。甚至是学习好的学霸也有此现象。他们常常的表现就是说话很毒舌,出口伤人,还有就是输不起,爱钻牛角尖,很容易与人有冲突。
比如有的孩子说话老伤人:
“你的英语学得这么烂。你怎么肥了这么多?你考得这么差,肯定智力有问题....”
他们说话总是招别人烦,说话直接,口无遮拦,不顾对方的感受,让人听着不舒服。
第三种:被人嘲笑。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或者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缺乏自信,爱哭,身体虚弱,很怕被同学瞧不起。生怕自己在学校讲错话,交不到朋友,所以唯唯喏喏,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孩子很容易被欺负。
孩子孤单背后的原因
导致孩子出现以上社交问题有自身的因素,有成长的环境,还有家庭的影响,主要归为以下三方面:
1、缺乏社交意愿: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是人的本性,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情况,比如说婴儿看见陌生人就会哭,到了青春期就很在乎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较内向,如果小时候没有培养社交意愿,长大就越来越宅,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
2、缺乏社交场合:有的家庭父母从小管得严,禁止与同龄小朋友过多玩耍,失去了社交锻炼的机会,变得看起来很孤僻。
3、缺乏社交技能:社交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会的。比如教孩子如何开场白,如何插入话题,如何减少面对陌生人时的不知所措和焦虑,这些都是有技巧的。
所以,一个孩子完整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开展,家长是可以通过提供机会或协助孩子完成的,也就是可以习得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有社交障碍,其实是家长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真正的社交障碍是指那些被定义为疾病类的,比如阿斯伯格症、孤独症等。
而大部分的孩子并不没有什么大的“社交障碍”或者是“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去训练。
如何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1、帮孩子练习说话
有的孩子加入朋友圈比较容易,但是不会维系友谊,他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只喜欢宅家玩电脑,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只会简单几句,无法将谈话进行下去。
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不懂得与人交流的表现,家长可以在家里通过一些游戏按步骤练习。
第一步:教会孩子通过眼神交流去了解说话人的表情,读懂社交信号。
第二步:练习主动倾听的技巧。在说话的时候,教孩子要盯着别人眼睛,要让别人把话讲完,对别人的话感兴趣。
女儿班上有位男同学,每次聊天,都爱打断别人说话,而且还爱抢话:“来听我说...”同学们都不爱与他聊天,而他还不知道。
一般来说,孩子喜欢谈论自己,但是不能霸占整个谈话,否则谈话就无法进行下去。
第三步:通过游戏来练习
001 讲故事游戏: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轮流讲故事,大人先开始,然后让孩子继续地把故事讲下去。比如时不时询问孩子“你觉得XX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是XX,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呢?”……这样也给孩子创造了开口讲话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002 你来我往游戏: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通过传球的形式练习。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不爱和家长聊天,家长要多鼓励才能把话继续谈下去。
你来我往:说话的人把球传给听的人,听的人通过主动倾听来接球,然后再提问表达出对谈话的兴趣,或者表达出自己对谈话的理解把球再传给说话的人,这样来来回回就把谈话进行下去。
和孩子传球,你说一句,孩子回答一句,不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要具体回答,才把球传回来。
003 访谈游戏:家长和孩子互相当主持人,相互提问和分享。
父母平时要鼓励孩子多说,不怕说错,平时多练习,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
2、学会情绪管理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20%来自智商,80%都来自情商和社交,所以要想快乐幸福的生活,就要教会孩子学会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点也是孩子最难学习的一项社交技能。
孩子的情商管理主要有五种能力:察觉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别人的感受和融洽的社交关系。
第一步:在孩子小的时候,更多是培养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要找到孩子生气、发怒的根本原因,并且了解身体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知道愤怒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情绪。但要告诉他们,有的愤怒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而不加控制地乱发脾气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帮助孩子找到“激怒他的事情”,让他很抓狂的事情。可以把这些容易被激怒的想法写下来。
比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被同学嘲笑、被别人大吼大叫、作业的压力、输掉比赛等
再次:识别孩子愤怒时的身体信号。有些孩子会心跳加速、脸发红、握紧拳头、头疼、咬牙切齿等。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你出现了生气的信号,要不要回你房间冷静一下。”
最后:教孩子恰当地表达愤怒。
可以找个地方冷静下来、把愤怒的事情写下来、打枕头、做减压运动。还可以练习“我觉得.....”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恰当地把自己的愤怒健康地表达出来。
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容易冲动,为什么会有冲动的想法?更好去了解自己的情绪,有了认知,才能逐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教孩子有同理心,学会共情。
同理心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说的,以及非语言表达出的信息来体验和思考别人的感受。其实就是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体会对方的感受,用恰当的方式回应。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要强迫分享玩具,而教孩子学会共情,站在对方的去想是否会伤害别人。
提醒孩子先想好再说,注意场合。讲话不要太极端,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帮助孩子用更好、更准确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从生气、难过这些词语过渡到沮丧、失望、困惑等更多描述准确情绪的词语。
3、学会交朋友,拓展社交圈
从心理角度上来看,能称得上社交恐惧症的中小学生其实很少,大多数只是存在恐惧的心理,在不熟悉的环境没有安全感、排斥感。
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突破这些恐惧心理,走出去,多交朋友,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第一:在心理上消除孩子的负面暗示。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孩子走出去多交朋友。
第二:教孩子经常练习微笑,主动打招呼。“嗨,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容易交往。
第三:教孩子主动帮助别人。遇到同学、同桌、室友有困难时,不要一味的推辞,多几次就没有人愿意找你了,而是要学会积累人缘,可以这样说:
当同学寻找帮助时:我很乐意帮忙,我立即帮你去办!当同学有解题妙招时:你的主意真不错!当同学想插话时: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当说服同学做某事时:这件事没你办不成啊!当同学说话伤害你时:谢谢你这么告诉我,我会考虑你的建议
第四:从熟悉的人入手。可以从好朋友,再扩大到他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朋友去接触更多的人。平时少宅家,多参加同学的聚会,生日会,多和陌生人说话。
父母也要多帮助孩子去拓展社交圈:组织一起旅游、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组织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等。平时少评批孩子,多赞美,多培养孩子的胆量和自信心。
结语
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在社交过程中去练习和提升。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就是在培养社交能力,从小拥有良好的社交力,未来职场上也会拥有更强的软实力,生活也更幸福。
愿你的孩子拥有好人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我是@如颖随行育儿经,专注家庭教育,每年阅读书100+,为你推荐育儿书籍及干货,研究孩子学习力和情绪管理,欢迎关注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
举报/反馈

如颖随行育儿经

4万获赞 1万粉丝
孩子高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分享中学生学习方法、志愿选择、家庭教育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