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林效应:指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
1983年詹姆斯·弗林宣布,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 指数(智商测试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
“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
这种效应在二战后的不同国家有了越来越显著的表现,比如某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消灭了大部分的儿童传染病,做到了疫苗的普遍接种,并且实现了现代教育普及,那么该国儿童的智商都会出现显著增加,比他们的父辈要提高好多分。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基因显然没有实现集体的突变或者进化,这完全就是外界的结果,和基因无关。
如果说弗林效应还有所争议的话,那么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已经无人能够反驳:
经过科学的训练,任何一个没有智力残疾的普通人,再进行第二或第三次的智商测验时,都会增加5-10分,训练效果好的人更会增加10-20分。
不要小看这5-10分,根据著名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理论:人类获得巨大成就,包括学术和科研成就的基础智商就是120,只要突破了120底线,那么121和180其实本质上就没有区别,智力已经足够此人进行深度复杂的思考和工作,在这之后决定他的成就的,主要就是靠毅力,情商,坚持等非智商因素。
换言之,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大部分普通人都有几率突破120智商这条重要的及格线,从而取得事业腾飞的基础。
这个现象更令人欣喜的地方是,如果先天迟钝,后天的不断努力和思维活动,是真的可以显著提高智力水平的,最起码突破伟大事业基本要求120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关这一点,人类简史从解剖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智人生物成年后大脑并不会走向衰败,反而会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神经元突触与连接,脑细胞只有进入晚年期后才会慢慢衰败。
换言之整个智人的幼青壮年期间,其大脑细胞和功能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会越用越好,越来越灵光,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表现。
上网的人一般都比较年轻,甚至还没毕业,不太能理解这件事对你人生的重大意义。
换个说法:你现在在大学里,一年新看的书,非虚构类,也就不是小说电影电视剧,而是知识,思维,见识类的,有多少本或者多少课程?
你自己思考下,问问身边人,大概率的回答是0,有五六本已经算是绝对的佼佼者了。
如果你已经毕业两三年了,再来思考下,问问身边人,你会惊讶的发现,不存在佼佼者了,大部分人就是0
这是个令人极为惊恐的事实。
而令人更惊恐的是,有关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个马太效应。
即本身有成就的人,更热爱学习,
平庸普通的人,更不爱学习。
《光环效应》是我毕业后,一个飞利浦的市场经理推荐给我的,
《创新者的窘境》是我刚到有道,现任的副总裁罗媛推荐给我的,
《浪潮之巅》是张雪峰老师推荐给我的。
以上这些人都在不断的阅读新书。
这个令人惊恐的事实在于:本身已经有成就的人,不论是大成就还是小成就,都可以从读书学习中得到收获,产生对现有工作和成就的刺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他们来说,学习不是受罪,而是放松娱乐和开心。
正向循环已经形成,人生会不断的扩大边界和成就范围。
对于本身没有成就的人来说,生活一成不变,不论是看1本书还是10本书还是100本书,对他们日常的工作成就都没有什么改变,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就很容易放弃,于是一辈子的人生,都处于一个稳固不变,一潭死水的状态。
而想要打破这种一潭死水,就必须要忍受很长时间的孤单寂寞,要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哪怕暂时看不到什么提高,也能够坚持下去。
觉得部分成年人都没有这样的毅力,因为如果他们有的话,就不会现在平平无奇了,早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就已经大放异彩。
于是他们更容易沉迷在轻松获得的东西,比如游戏,电视电影,综艺节目,小说等等。
这些东西的存在有积极意义,很多有成就的人也爱看,但区别在于,他们只是放松娱乐用,而对于相当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是绝大部分思维营养的获取源头。
这就更加令人恐慌了。
好处就在于,自我改变无论何时都不晚,并不是只有儿童和少年的毅力才有价值,只要成年人能够意识到这个基本情况,知道从现在开始提升自我,仍然大有可为,那么他就什么都能做好。
举报/反馈

寻找向阳的花

204获赞 17粉丝
影视娱乐速递,优质影视剪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