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 认知学派
C1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他对人性的看法为: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4.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二)人格概念
人格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它能对现实作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
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凯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建构进行了分类:
1.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是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它是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关键建构。
外围建构是较易改变的建构,不起决定作用的建构。
2.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可渗透建构是能容纳新成分进入其适用范围的建构。
非渗透性建构是拒绝新的成分进入其领域的建构。
3.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紧缩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测绝无改变的建构。
松散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期可随时间、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建构。
4.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
言语建构是有一定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
前言语建构是通过非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
5.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主导建构是包含其他建构在内的上位层次的建构。
从属建构是被包含在别的建构中的下位层次建构。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
凯利以一种高度组织化且结构化的方式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他的整个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和十一项推论。
基本假设: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凯利提出了11 种推论:
1.结构推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2.个性推论: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
3.组织推论:是指为了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
4.二分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所有建构都具有两极:相似极和相异极,称为建构极。
5.选择推论: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做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世界时,会有两条选择途径:一条是确定且安全的,另一条是扩展但冒险的。
6.范围推论: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每个建构都有其使用范围。
7.经验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人在一生中会建立许多建构,这些建构会不断地被验证、被调整。预测有效的建构会被保留下来,错误或无效的建构会被修正或被淘汰。
8.调节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通透性强的建构系统会不断地吸纳新的建构,使之不断扩展、丰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世界,适应外部环境。
9.片段推论: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在这个建构系统中,会存在着许多彼此不同的亚建构。这使得人们会使用不同建构解释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构去解释不同的事物。
10.共同推论: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释世界,就说明拥有相似的人格。
11.社交推论: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在与人交往中,只有理解了对方的建构,才能理解对方看问题的方式,或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角色扮演。如果两个人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
(五)人格动力/简述凯利的CPC循环理论
凯利提出了CPC循环理论。人遇到新情境时,其行动是依照详察—预断—控制三个阶段的循环(简称CPC循环)而进行的。
1.详察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2.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3.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凯利描述了人如何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过程。通过CPC循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人格,并获得良好的适应。
(六)人格发展
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二、研究方法
(一)角色建构测验
角色建构测验提供一种途径,以考察个体运用什么建构来解释世界。角色建构测验的实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填写“角色称谓列表”。
第二步:比较所列角色的异同。
第三步:主试分析被试的建构特点。
(二)固定角色疗法
固定角色疗法让来访者扮演一个由心理治疗者设定的新角色,来访者按照新的角色要求来行动,治疗者鼓励患者以新的方式来看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动,并以新的方式来解释自己,也就是成为个新的人。
三、研究主题
1.认知复杂性—简单性
2.焦虑与威胁
当人们的建构系统发生变化时,或在使用建构发现无法预测世界时,就会产生焦虑或威胁的情绪感受。
焦虑是个体对所遭遇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应范围之外的认知。
威胁是对个人核心建构中将发生全面改变的意识。
四、理论应用
(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
1.去除混乱或制造混乱;
2.统领作用或制约作用。
(二)病态建构的特点
1.建构系统缺陷
(1)建构过度可渗透或过于不可渗透;
(2)建构的不确定性;
(3)建构系统的组织无层次。
2.建构使用失误
(1)建构过度紧缩或松散;
(2)过于寻求安全确定性的建构;
(3)建构使用超出其适用范围。
(三)自杀与敌意
凯利从认知角度来解释自杀行为,他认为自杀乃是一种确认自己生命的行动,或是一种放弃生命的行动。他认为,攻击是对个人认知领域积极的补充。敌意是个体试图使别人依照他的预期而行动,以保证他的建构系统。
五、理论评价
(一)学术贡献
1.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
2.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
3.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二)理论缺陷
1.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
2.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
3.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举报/反馈

咏卿先生

401获赞 423粉丝
人生在世,追求卓越,尽其所能。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