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培训课上,我们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老师发了两张纸,一张纸拿在手里,一张纸贴在后背。然后,让我们对身边的人进行评价,把我们认为喜欢,讨厌或抗拒他的性格特征写在他贴在背上的那张纸上,同时记录在自己手里的纸上。
游戏结束后,老师对两张纸进行了讲解。背上贴的那张纸上的内容是别人眼里的你。你手上这张纸上的内容(我们给别人的评价记录)是真实的自己。对于别人眼中自己可能大家很好理解,毕竟哪些都是别人评价后直接写在纸上的内容。
关于手上这张纸上的真实的自己,也许好多人会存在疑问,这是我对别人的评价,怎么就变成了真实的自己呢?
原来这些你对别人评价的性格特征实际上是你在别人身上的投射,因为你没有的东西是给不出去的。同样,只有你自己具备了,才能在别人身上感觉到。虽然这种感觉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统统都是你在别人身上的投射。所以,认识投射的效应,了解真实的自己。
01、什么是投射效应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苏小妹所说的“佛心自现”,指的便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投射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的投射和隐性的投射。
显性的投射:是指投射是明显的,自己能够觉察到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投射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性格特征,你愿意主动接近你喜欢的,自动会远离那些你不喜欢的。
例如:一个你喜欢的人,你也能经常感觉到对方对你的喜欢,你会主动接近他。一个是你不喜欢的人,总感觉到对方同样也不喜欢你,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你会主动远离他。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根据自己喜好投射,形成自己的圈子。
隐性的投射:是指投射是隐形的,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但是你潜意识存在的,而你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
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我们对别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可能恰恰是我们需求最旺盛的地方。这是我们对自己也同样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才会大力地去批评别人。 所以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不满,甚至都是我们内心投射的一种表现。
但是,你批评别人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例如,你常常会讨厌抗拒某些人的性格特征,你也会常常指着抱怨别人身上那些使你不满意的状态。在家里你会指着丈夫,抱怨孩子。其实,你对他们的不满意,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满意,这只是你自己在他们身上的投射。
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三种表现:
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的现象。例如,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典型的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例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就会把老师对他的一般评语,当成是对他的赞美和表扬。
情感投射: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与“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
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02、为什么要了解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差,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的去看待事物。
1、投射效应告诉我们:看到的每件事都是内心的投影投射
投射效应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影投射,很多心理学家都证明了这个现象。如果你觉得别人自私,很可能是你自己自私。你觉得别人针对你,很可能也是你针对别人。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自己。
事实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实际上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阴暗面。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往往会怀疑他人的品德。一个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不忠诚。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不论是喜欢的,还是讨厌的,都是你对外界的投射。所以,要想了解真实的自己,不妨看看围绕在你身边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些人,一些事,他们身上有哪些东西是你喜欢的或抗拒的,那就是你真实的自己。
2、投射具有自我保护和防御作用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这种投射发生在潜意识。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于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
有时候,人们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
从前,有两位书生,一起赴京赶考。等到揭皇榜的时候,他俩好不容易挤进人群中,却见到自己的名字都被排除在外,后来他们从考官那里,套出了成绩。
第一位书生比第二个前好几名,第一位书生就开始飘飘然起来"我还比他前好多呢!"一路上对同伴冷嘲热讽,使得同伴很不开心。
回到家乡,大家看到他们的神态,觉得知道了什么,特别高兴的问第一位,"见到陛下了吗?""考了什么官名啊?"……第一位告诉大家真相,大家都很失望,"那你还欢天喜地的?"第一位又解释了半天。
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后,一位同乡说,"无论排名前多少,没考上就是没考上,像你这个样子,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啊!"
很显然,第一位书生就是通过这种投射作用进行自我保护,这样做可以保证自己心理平衡和暂时的安宁,但往往影响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
3、投射效应促使我们激发以己度人的同理心
投射能够促使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投射效应最典型的就是以已度人。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事实上它也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它以评价人自己的心理特征作为认知他人的准备,作为认知他人的标准。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东汉时的华佗医术高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官员高顺为感恩华佗曾经治好他的病,便私下保举华佗成为太尉府的正式官员。他找到华佗说:"你吃了这么多年苦,当上真正的官员,也该享受一下了。
这进太尉府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啊!"华佗却笑着摇摇头说:"你所求的不是我所需要的。我擅长的是医术,周旋于官场不是我的目标。民间少了位良医,官场多了个庸才,这不是什么好事吧?"华佗拂袖离去,高顺讨了个没趣,只好作罢。
华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以己度人,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因为自私而忘记体会别人的感受,是否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去判断别人。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准确投射。避免以己度人,要全面的去看待事物,客观的评价别人,才能克服投射效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03、深入理解投射效应,学会了解真实的自己
投射效应有什么用?它可以从自我观察、自我成长、悦纳自己等3方面帮助我们了解更真实的自己:
1、学会自我观察
葛吉夫 《自我观察》: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就是自我观察。佛陀称之为觉察,奎师那称之为冥想,耶稣称之为见证,葛吉夫先生称之为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法:是指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
因为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的,而是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潜意识表达的作用,潜意识通过这种办法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沟通,为对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爱默生: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自我观察是了解自己的核心工具。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了解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了解自己的心理内容和心灵的自我成长,让自己的觉察更加理性,能够对某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的感受给予客观理性的评价,避免无意识的投射行为。
2、学会自我成长
首先、觉察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开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特尔斐神庙的"神谕"也是"认识你自己"。
可见,认识自我,是人生之事,也是自我成长的开始。而如何认识自己,要从觉察自己开始。
投射效应告诉我们,当你指责、抱怨和批评别人身上那些使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时,这些部分恰恰也是你所具备的。
所以,通过投射效应,觉察自己身上隐藏的阴暗面,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包括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性格问题,以及亲密关系中的问题等等。
其次、改变自己,是自我成长的途径
改变自己的思路。因为我们大脑在指挥行动,只有想法改变,行动才会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自我心灵的成长过程。
作家雪漠:所谓的心灵成长,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博大。有一天,当你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时,你也就实现了一种佛家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时,你就从一只蚂蚁,变成了一头大象。
所以,心灵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容下整个世界,让世界上的一切都化为你心灵成长的养分,让你的心从脆弱不堪的幼苗,成长为坚不可摧的大树,再从枝丫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的大人。
3、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当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自己说的那些特质都是你自己最具备的,这就是投射。
通过投射效应,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一阴暗面,别人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于是,我们会投射到外界,指责别人,伪装自己,求得心理平衡,实际上会活得很累。
一位办公室的同事,按照一般的标准,她可以算是非常成功了。较好的容貌、职业的装扮,业务能力又强,但是她非常敏感,偶尔也会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她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但她却不喜欢承认这一点。这件事一直困扰着她。于是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她。
咨询时,当她说"我很有攻击性"这句话时,总是绷着脸,似乎随时都会掉下眼泪来。咨询师要求她反复大声说"我很有攻击性"这句话,效果并不明显,她仍然很难接受自己的这一面。
后来,咨询师让她试着去了解她的攻击性能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礼物时,她的回答是"保护"。实际上,这种攻击性一直保护着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
因为攻击性也是她自身的一部分,只有她承认、喜欢和接纳自己攻击性的存在,她的人格才归于完整。经过咨询师引导,她用了2个月完成这个过程。
在过去好多年里,她一直试图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结果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所以,有些特征我们不喜欢,也不被承认,反而会把这种特质投射到外界来伪装自己。
如果你不去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去接纳和包容这种特质,它就会一直影响你的生活。你越是抗拒,就会陷得越深。
张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我们必须为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负起全部的责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快乐,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心甘情愿地学习"臣服"的功课,找到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快捷方式。
结语:通过投射效应,了解认识自己,通过自我觉察,不断成长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活出自己完整的生命。
举报/反馈

山草的世界2020

1.2万获赞 416粉丝
幸福妈妈的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经验分享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