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凡住院的第7天,离她18岁的生日还有6个月。小凡是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住进医院的,爸爸妈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居然会出现营养不良!他们只是觉得孩子太瘦了,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还以为得了什么重病呢!结果医生告诉他们,女儿的营养不良不是因为躯体疾病引起的,而是她主观不肯吃东西导致的。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电影《骨瘦如柴》剧照
在19世纪末,有这样一种疾病出现在精神科临床医生的诊断上,它会让人吃不进去饭,逐渐衰弱下去,并引发躯体多个系统出现紊乱,最终导致身体衰竭而死亡。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一个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慢性进食障碍,患者往往通过节食、过度运动、尽可能将吃进体内的食物通过催吐、腹泻等方法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控制体重使其远远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体重范围下限。患者往往具有对自身体重和体型极度的关注,极其苛刻的追求苗条身材和怕胖心理,或者通过控制体重来满足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内心愉悦体验。国外的研究提示患病率在0.1%,女性比男性高发,比例为10:1 。在中国虽然不像外国那样迅猛,但跨入千禧年后,患病率逐年提高,且有呈倍数上涨的趋势。
小凡和父母最近参加了医院的心理治疗,在治疗中父母惊讶的发现原来小凡过得并不快乐。小凡在学校里学习虽然很优秀,但却压力很大。而且她非常想要获得老师和周围人的肯定,但自己除了学习以外似乎没有其他可以吸引人的优点了。另外,父母之间有许多问题,俩个人的矛盾已不单单是感情的问题了。虽然他们刻意隐瞒,但却会在无意中表现出来。小凡是个敏感的孩子,她感觉自己夹在父母之间,经常需要代替爸爸来安抚妈妈的情绪。可是有很多问题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不是她应该担当的。而且妈妈把对爸爸的失望转换成对小凡的期望,因此小凡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小凡感觉父母不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自己似乎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要被父母所摆布。只有通过控制体重才能得到内心的满足,而且自己病了,家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紧逼着自己了。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个心身疾病,它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个体人格、家庭结构、精神动力、认知行为几个方面。现代人因为传媒业、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的浪潮让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文化背景,都开始以瘦为美,崇尚纤瘦极致的身材。人们可以通过明星偶像为榜样来产生减肥的动力,同时肥胖不健康的观点深入人心,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向往瘦身。而个性追求完美、自恋过重、强迫、控制欲强、依赖感强等性格特质,又加重了对体重的担忧。家庭关系不够和睦,表面一团和气、私下却暗流涌动,彼此该承担的问题不能共同面对,家庭中各个角色的缺失等等。在生活、事业或学业中的自我感、认同感缺乏,无力面对现实,只能够通过控制体重来缓解无助、不安等等负性情绪。
小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重总算有所增加,但她本人却感到强烈的不安,并拒绝继续治疗。任凭父母苦苦劝解,小凡都不愿再继续治疗了。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与小凡相继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小凡对于体重增加难以接受,十分恐慌。而且她觉得治疗后自己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没有信心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还因为住院对她来说是一个羞耻的体验,她觉得自己无法面对今后的生活。
同许多精神疾病一样,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并不简单。首先它需要多学科的参与来进行疾病的评估,包括针对躯体问题的相关科室帮助,调理营养状态的康复人员,精神科医生、护士和心理治疗师等等。其次,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适用的治疗计划,包括选用的药物,心理治疗的方式等,这其中心理治疗是重中之重,而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目前对于厌食症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其生物学机制尚不明朗,心理因素又因人而异,社会共性问题又非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但这并不代表患病后就不能治疗了。许多心理治疗方式经过实际验证,都可以治疗或改善厌食症,比如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治疗,辩证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
小凡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疗后,经过评估可以出院了。以后需要定期来复诊,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住院治疗。对于未来,小凡有一些憧憬,但又有所担心。这种不确定感始终萦绕在心间,但对于未来每个人都是这样既忐忑又兴奋,生命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面对什么,努力地活在当下,自然地面对人生吧!
#百里挑一#
举报/反馈

心理科的小李大夫

184获赞 209粉丝
一个喜欢八卦心理的大夫
李磊,精神心理科 主治医师 齐齐哈尔市第一神经精神病医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