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人格特质理论
C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格界定
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的一种预测。
(二)人格结构/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因此,特质结构也就是人格结构。他对特质的分类继承并发展了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中各成员所共有的特征;个别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概念。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它们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两者既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层。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
4.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这是人格的最下层特质,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1)能力特质:是指个体所拥有的根源特质中决定他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之一。
(2)气质特质:指人们存在着遗传决定的特征,它决定人的一般风度与速度。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对情境做出反应的速度,能量和情绪。它决定一个人的举止,脾气和坚持性的程度。因此,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的情绪的体质根源体质。
(3)动力特质。指个性结构中那些使人趋向于某一风格的行为动力,是一种积极成分。它是人格的动因,卡特尔划分出不同的动力或动因特质:能、外能和辅助。
三者既可能是体质特质,也可能是环境特质。
(三)人格动力
卡特尔假定动力特质以复杂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动力格状,意指人格中能、情操和态度等动力特质复杂的动力关系。
(四)人格成因
1.学习因素
卡特尔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和统合学习,他认为第三种学习是更为重要的。
2.社会文化
不同团体所具备的特色特质群,可以说明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3.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卡特尔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五)人格预测
一个,人的行为是这个人的人格和特定环境刺激的函数。R=f(P,S),式中R=个体的反应,P=人格,S=情境。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
2.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
3.因素分析技术。
R技术 R技术是因素分析中最普通的形式,通常是对很多被试进行多种人格测量,然后求出被试在这些变量上得分间的相关系数,利用因素分析萃取相关变量背后的共同因素。
P技术P技术是在一定时期、不同场合下,对同一个体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行重复测验,以了解单个个体独特特质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的因素分析技术。
4.数据资料的来源
卡特尔通过三种资料来进行因素分析:
(1) L资料:生活记录材料;
(2) Q资料:问卷资料;
(3) T资料:客观测验数据。
三、理论应用
(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
和弗洛伊德一样, 卡特尔也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起源于个体内部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
(二)治疗方法
1.量化精神分析法:卡特尔非常重视测量技术在病态人格诊断中的作用,甚至提出建立一种“量化精神分析法”;
2.综合治疗方法:卡特尔主张综合的治疗方法,究竟是采用精神分析的抑或是行为主义的,还是生理的、药物疗法,应视具体案例来定。
四、理论评价
(一)学术贡献
1.研究范围广博;
2.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建立理论;
3.对临床研究和工商心理学的贡献;
4.为行为遗传学的产生作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理论不足
1.卡特尔的研究报告,常常充满了许多统计资料,偏重研究中的技术性;而且他喜欢应用些新的字词,看起来颇为生涩,因此不大受欢迎。
2.卡特尔经常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那固然是相当可观而明确的统计方法,但是也有人认为因素分析所运用的资料,仍然是由研究者放进去的,并不能完全免除研究者偏见的影响。
3.卡特尔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没有给予适当的重视和注意,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他的反应。
4.卡特尔一直致力于人格特质的探究,直到晚年,才将环境因素的影响纳入到其对行为预测的公式里。
5.理论的启发性不够,他所做的研究更多是实证性的,鲜有新创的理论观点。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
2.艾森克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
3.艾森克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独特的特质构成。
总体来看,艾森克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生物性的个体。人们生来就具备了一些先存的特性或特质,对于环境中的刺激,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反应。
(二)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了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
(三)人格结构
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层次模型
艾森克把人格放在一个层级组织里,建立了人格层次模型。他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
(1)居高层次的特质,他称之为“类型层次”,它几乎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有各方面的行为,使之和其他的人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2)其次为“特质层次”,其影响的范围也很大,但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
(3)第三个层次是“习惯反应层次”,其涵盖的范围将会更小一些,常只涉及和某方面有关的行为。
(4)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往往只和某一个情境的某一种行为有关。
2. 简述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基本维度组成,既由外向—内向(E)、神经质(N)和精神质(P)组成。通常由P、E、N三个字母来代表人格的三个维度。
(1)外向—内向维度:在这一维度上,可以确定内、外向人格特征的差异。
①艾森克把典型的外向型人格描述成为“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典型的外向型是喜欢社交、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
②内向型人格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
(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
①在这一维度 上得高分的人是“情绪易变的,过度反应的。高得分的个体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我们有时把在这一维度 上得高分的人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的人。
②在这一维度上得分落在另一端的人表现出情绪的稳定性,他们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大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的程度,则易发展成为行为异常。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挑衅,做一些稀奇的事,并且不顾危险。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被描述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并且通常是不关心正义和他人福利的”。
(四)人格成因
1.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
(2)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
(3)荷尔蒙和精神质;
(4)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
2.社会化过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取向
艾森克认为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
2.效标分析
效标分析是一种借助因素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的方法。
3.问卷式测量法
艾森克编制了两种测量人们内—外向维度的问卷:《毛德斯里人格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量表》。
三、理论评价
(一)理论贡献
1.理论启发性强;
2.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
3.理论的简约性强;
4.理论的解释性强;
5.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
6.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二)理论缺陷
1.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
2理论过分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