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士妈育儿说
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关于乐观和悲观,我们常常只停留于较为浅显的认识。让我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01悲观/乐观仅仅是一种心态吗?

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在他开展的1000多个研究中有50万名被试,研究得出悲观的人有如下表现:
更容易感到抑郁;所获得的成绩低于其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身体状况往往比乐观者较差。
由此看来,悲观并不是一种对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的心态,悲观的人更容易罹患抑郁,并且难以发挥出自身潜能,甚至身体状况也会更差一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否乐观标志着教育的成败。
<p class="template_2 color_000000 hover" contenteditable="false" data-bjh-box="template_header" data-diagnose-id="0248944c2a589fa764a38ade7dd696fb" data-bjh-params='{"templateId":"2","color":"000000","index":"02","content":"02悲观/乐观是与生俱来的吗?"}'>0202悲观/乐观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悲观或者乐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悲观和乐观和经济条件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人们仍然可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最初的悲观或者乐观的风格在儿童期就逐渐形成,最主要的就是受家长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但需要家长的协助。

03悲观/乐观来源于人的解释风格

悲观/乐观的心态取决于我们对事情原因的看法,也就是“解释风格”。同样的一件事情,解释风格不同,会影响到心态的不同。
积极心理学表示: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1. 关于永久性:“偶尔”与“总是”
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情发生的原因是永久存在的;乐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情发生的原因是暂时的,偶尔的。
比如孩子做错事妈妈生气了,悲观的孩子会认为“妈妈生气了,我一点也不乖,她再也不会爱我了”,但乐观的孩子会认为“妈妈只是今天因为我做错事了,所以生气,妈妈还是爱我的”。
悲观的孩子常常将坏事归因为自身的个性上的缺点,由于自身个性很难改变,因此,坏事也会一直发生。乐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的原因并不是自身个性的缺点,会认为坏事情只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状态。
两类孩子对于好事的解释是相反的。
当好事情发生的时候,悲观的孩子认为认为是运气或者其他因素的原因,只是暂时的;而乐观的孩子会认为好事发生时因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好事还会一直发生的。
2. 关于普遍性:“特殊”与“一般”
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发生的原因是普遍的,它还对其他事情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在某一件事情上受挫后,就容易全面放弃;乐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发生的原因是特定的暂时的,不会对其他事情带来影响。因此,虽然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方面受挫,但仍然心存希望。
当好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相信发生的原因是某些特殊因素导致的,因此,好事不会普遍发生;乐观的孩子认为好事发生的原因是一般的,普遍的,因此,在其他方面也认为好事容易发生。
3. 关于个人化:“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往往内部归因,认为坏事的发生是自身原因,因此,更容易感觉到愧疚;而乐观的孩子往往外部归因,但这里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归因都是好的,仅仅是说明两类孩子的不同方面。
当好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往往外部归因,乐观的孩子容易内部归因。
如果坏事情过多的自我归因,容易使得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低自尊,并且容易增加患抑郁的几率。
总结:悲观/乐观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悲观/乐观并非与生俱来,但可以“遗传”,孩子的悲观/乐观在儿童初期逐渐形成,父母的解释风格早期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举报/反馈

博士妈育儿说

1117获赞 117粉丝
分享科学育儿知识,育儿育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