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12岁那年,正上六年级,在县城读书的他总是钟情于同班的一个女孩子。周末回老家,他会在老家的坝子上用粉笔写出女孩儿的名字,面对亲戚邻居的调侃,他非常大方地告诉他们:“这是我写的我喜欢的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是我同桌。”
后来有一天,幺奶奶来我们县城的家玩,早上送我们俩去上学的时候,就开玩笑说要看看弟弟喜欢的女孩儿是谁。因为幺奶奶年纪比较大了,走路自然也没有我们麻利,弟弟一脸自豪地说:“幺奶奶,我等会儿指给你看,谁是我喜欢的女孩儿。”
弟弟刚踏出院子,走到小巷子的路口那里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了,他看见自己喜欢的女孩儿恰巧经过那里,看见幺奶奶又没追上来,他非常捉急地喊着:“幺奶奶,幺奶奶,她来了,你快点来看。”
结果幺奶奶气喘吁吁走到路口的时候,看到一群群孩子经过小巷子,也不知道是谁。弟弟着急得不得了,朝幺奶奶大喊:“哎呀,就是那个穿着红靴子,扎着两个辫子的女孩子呀!看见了没?看见了没?你怎么不走快一点嘛?”
虽然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现在想起来还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很多大人认为,“喜欢”“爱情”等都是成年人的专属,小孩儿如果有这方面的情愫就是羞耻、羞人的。其实,孩子12-16岁这个阶段,是对异性怦然心动,且极其向往爱情的一个关键期。如何帮孩子过渡这个敏感的时期呢?曦曦妈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引导——
(1)让孩子知道,对异性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有的孩子沉迷于早恋不肯自拔,无论家长如何打骂都杜绝不了这个问题呢?其实,从一最开始,家长的教育方式就错误了。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是孩子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件事。其次,如果家长以担心孩子早恋影响学习为由,杜绝孩子对异性产生情愫,这无疑给了孩子一种神秘感。因为越是被父母反对的事情,孩子就越是想要去尝试,这种逆反也正符合青春期孩子所向往的自由。最后,因为家长的强烈反对,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我就是一个坏孩子”的想法,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殊不知这是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都有的一种正常情感。
不要故意夸大青春期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情的危害性,其实所谓的危害都是源于家长思想觉悟不够高,才想到了单一的遏制方式。想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情愫是正常的,是很自然的。
(2)把负面打压孩子,换成正面引导会更有效。
朋友是重庆万盛人,我们上大二那年她告诉我们,他们家隔壁小区发生了一起因为早恋而坠亡的惨剧。两个孩子都是16岁,因为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为了证明彼此是真爱的两个孩子,从顶楼一跃而下,成为两个家庭的悲剧。
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把早恋看成洪水猛兽,但凡听到一丁点风声就雷声大噪,不是骂人就是打人。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属于一个比较自我的阶段,是非常看重自己想法的。如果这个时候你依然采取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不能对别人产生好感,不能跟别人互生情愫,孩子会认为这是你对他的不尊重,是你借着家长的身份在撒泼。
把负面的打压换成正面的引导,其实孩子更容易接受。首先,让孩子知道青春期对异性怦然心动这是很自然的一个事情,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其次,可以告诉孩子父母也曾经有这样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是不够成熟的,与其捅破这层纸,让双方在享受了简单的快乐之后就走向分手,还不如把爱放心底,成为一股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的动力。因为只有我们变得优秀了,才有机会与优秀的别人长长久久地站在一块,同时也能遇见更为出色的异性。
(3)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与异性相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善于发现异性优点的,但其实又有一点忐忑,一方面害怕自己的告白迎来的是拒绝,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接近对方之后会收获伤害。
鼓励孩子把这份美好的欣赏放心里,维持原来的同学、朋友情谊就行了。因为其实孩子自己也会发现,身边不乏那种刚开始互相喜欢,后来偷偷在一起之后,又因为一些小事闹出矛盾,最后让两人老死不相往来的例子。与其玷污这份情感,还不如放心底,还会成为一种永久的美好。
教会孩子在跟异性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人格,真诚交往,互相学习;尽量避免跟异性单独相处,尤其是晚上;另外,如果对方提出了一些无理的要求,自己要敢于拒绝,或者求助父母。
————————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首先要摒弃对早恋的偏见。如果我们能够做好以上三点,我相信孩子走弯路的频率也会大幅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