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十条赛道的跑道,百米赛跑,如果有十个运动员跑步,那跑第一名的无疑是跑步最快的,当然也有运气成分,但是实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是如果赛道里塞一百名选手,跑第一的大概率不是跑最快的那个,而是运气最好的那个。
赛道太拥挤,实力受到牵绊,反而是比较会阴谋诡计使绊子的那个人可能胜出的几率大。
这就是踩踏效应,如果说这种比赛不现实,看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每次去食堂打饭,如果窗口就十个人,大家可以有耐心地排队,但是万一超过三十个人,大家一般就一哄而上,先来后来没有优势,嗓门儿大的身体壮蛮横成了优势。
因为最晚到的人知道要是按排队走,他可能只能喝到汤,打破秩序走捷径成了必选项。
再一个例子:高考。
首先考六百分的童鞋肯定在学习能力上比考400分的人强,但是一些高考大省,考生上百万,一分就可以拉开几千人的排名。
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运气、特长加分起到改变命运的比重就被无限放大,一些对知识点细枝末节完全没有意义的琢磨变得很重要,因为当大家实力差不多时,这些细枝末节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考完就作废。
因为好大学就那么几所,好专业就那么几个,高考就像是一个拥挤的跑道,高考状元肯定实力不俗,但是好多很厉害的大牛,因为踩踏效应被淘汰在中国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明明兴趣点在机械,因为低了一两分被调剂成生物专业的悲剧简直不要太多。也有杠精会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用金子垫桌角确实比用石头结实!
小时候,一直想不通一件事,中国有十四亿人,美国四亿人,我们应该人才也比美国多三倍有余啊!现在想来,中国的潜在人才肯定比美国多,但是很多人才可能死在了踩踏的路上。
虽然表面上看,我们的社会好像极端重视教育,但那种贩卖焦虑的教育真是科学的教育吗?
层出不穷的学前教育班,课业辅导班,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玄学。几岁的孩子上大学,深感一种荒诞感。
无良媒体动辄就说国外蓝领阶层多么工资高,然后鼓吹国外蓝领教育如何好的,其实也很扯。
蓝领更多的是技术活,拼的是一个熟练度,国外蓝领“比赛”的人更少,而国内“比赛”的人更多罢了。
接触过日本来的机械装配工人,工资确实比国内同行高,但是相对他们的白领还是要少很多。
有一种论调是中国人太多,资源少,踩踏不可避免,再有,软实力也是能力的一部分,能赢就行,不存在踩踏。
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看看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就能感受到,人海战术之后,应该会有一波深度垂直的机会。
赛道非常细分或许也是一条路,如果你只是个文科生,数学你只需要达到一个初中生水平,但是你如果想靠数学吃饭,就必须达到更高的水平。
没必要重复制作轮子,哪里都有过度竞争造成的踩踏,但是作为后发国家,我们是有学习那些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的机会的。当然资源紧缺是一个原因,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过度踩踏,还是有机会的。
人口是潜力,是上限,中国的潜力远高于美国,但是你不去真抓实干,那这个潜力就永远只能是印度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