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男朋友,我已经欠了十几万的网贷了。已经算不清我为他付出多少了,总是想尽办法给他最好的,对自己却节俭苛刻。3个月前,他跟我分手了。我料想不到,这居然这会成为我们的结局。
在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子的人,总在不断的为别人付出,但同时,你会从TA的口里,听到持续不断的埋怨。
这个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伴侣、亲人、朋友又或者是你自己。
付出是每段关系的粘合剂,可当付出没有获得自己预期的回报时,反而很有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事实上,这种牺牲型的人格特质,在生活里也是非常常见的。
牺牲型人格有什么特点
我做的每件事都为了儿子。我放弃了我的工作,为了他我可以维系着这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可在我的内心里,有着很深的不知道向谁诉说的恐惧。孩子太小了,他需要我。
亚当·格兰特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中,将人分为3种类型:
付出者收获者互利者格兰特认为,通常收获者与互利者会在社交生活中采取一种保守的策略。可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付出者。
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更能够建立起深入的人脉关系,因为付出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当我们想要追求他人时,我们通常会说:“我请你去看电影。”而不是,“你要不要请我去看一场电影。”
成功的付出者,不一定是无私的,他们内心也怀揣着雄心壮志,只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其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牺牲者,可以理解为失败的付出者。他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付出是根植于自己的内在动机,却将自己的行为归结在他人身上。
牺牲型人格的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提及了圣母妓女情结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在两性关系中,纯洁无私奉献的圣母特质与诱惑性感的妓女特质,都是性吸引的来源。
所谓的“白天衣冠楚楚,晚上如狼似虎”,就是这一概念最好的诠释。
而牺牲者人格特质的形成,就是因为固着在了“圣女”特质之上(男性身上也会存在着女性特质),而失去了人格的流动性。
他们的行为,通常会形成以下这种模式。
首先他们会在一段关系中,选择无条件不计代价的付出。尽管他们表面上不露声色,实际上已经为对方预定了一种回报的方式。如果对方没有回馈,又或者并非以他们认定的方式来给予等价的回馈,他们的内心就会经历期待落空带来的失落和情绪问题。报复是他们消解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他们获取关注的重要渠道。既然我的付出无法唤醒你,那么或许疼痛才是让你醒悟的唯一方式了。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一种自我的缺失。
为你付出,为你期待,为你期待落空,向你报复。
在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全部都体现出了牺牲者极端的外向归因模式。
所以,改变牺牲者的行为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内在的行为动机。
牺牲者最容易碰到的生活危机
我无法忍受他对我的付出总是视而不见。其实我只是希望他能对我多一点关心。他总说,我为他做的,也不是他要的。可是难道,我要像他一样冷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理想的伴侣吗?
尽管付出与回报,在牺牲者的眼里,常常无法形成正比。
可是他们通常无法停止自己的付出行为,因为这是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唯一渠道。
而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在生活中,形成这样几种感受。
被忽视——认为对方对自己的付出没有足够的重视;被辜负——认为自己的用心被人践踏了;被拒绝——付出是他们发出的一种信息,而对方却已读不回。牺牲者也最容易在生活中制造出以下几种的生活危机
经济危机——付出行为脱离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因此往往会不计自己的实际能力,不顾一切的去投入成本。失去了规划控制的能力,让自己的财务状况陷入危机。情绪危机——由于缺乏沟通,付出常常会打水漂,从而让自己情绪爆发,难以收拾。关系危机——期待落空后的报复行为对于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负面作用,导致关系破裂的可能。
牺牲者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因为某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情绪表现。比如每个人都会有抑郁情绪,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演变成为抑郁症。
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于固着在某一种特定行为或情绪之上了。比如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固着在了抑郁情绪之中,而无法形成健康的情绪流动。
同样,付出的行为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正常的表现。而病态的牺牲者,往往是那些固执的不断付出而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正如前文提到的,牺牲者的行为中,欠缺了内向归因的认知模式。
如果,你的生活中也为自己的“牺牲”行为而感到困扰,可以试试将内向归因模式引入到自己的认知中来。
在你执行付出行为或产生付出动机时,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自己内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找到与自己内心有关的动机)当你产生失落时,试着不要在他人身上寻找原因。想想这种感受,是否与自己过往的某段经历有关。感受情绪,无条件的接纳它。寻找与当下情境无关的情绪纾解渠道,比如运动、跟朋友倾诉、阅读等,降低了情绪强度之后,再回到这一段关系之中。与伴侣沟通自己的感受,坦白自己内心的需求。
牺牲者的伴侣可以做些什么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牺牲是一种更常见的现象。
可能我们也会遇上一个具有牺牲者模式的伴侣,尽管彼此相爱,却会因为一些负面的行为模式,而让关系走入到一个岌岌可危的处境。
如果你发现你的伴侣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和TA一起走出这一个循环。
及时沟通,去发现伴侣的内在需求,带着意识去看待TA内心的这些渴求;及时纾解情绪,在关系中,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面对着一个负面情绪的人,我们也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了互相强化的效应。及时表达,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告知对方,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无底线付出的伴侣,彼此都需要保留一部分,来照顾好自己。
在任何关系中,牺牲感都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感受。
自私,是每一种动物的本能。它并不代表着我们需要去伤害他人来获得自己存在的资源,而是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建立在照顾好自己之上的。
向外看,我们能看见别人;向内看,我们能看见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牺牲者,记得提醒自己,多回到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
举报/反馈

漫画心理学

5.4万获赞 1万粉丝
用漫画与你分享简单的心理学知识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