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C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2.阿德勒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3.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所激励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简述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
1.早期动力理论
阿德勒不同意将力比多作为人格的主要动力。在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2.晚期动力理论
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也是人类的天性。
(四)人格结构
1.生活风格/简述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
(1)统治支配型
这一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并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东西。
(3)回避型
这样的人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社会利益型
这样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
2.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3.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简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发展与影响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样重视儿时经验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不过他关注的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儿童的出生顺序等。
1.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遇到的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在家庭中与母亲的接触和母子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
2.出生顺序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并不一定共享着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顺序,会影响一个孩子怎样与社会联系,还影响他生活风格的发展。
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在个性上,老大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
次子或中间的孩子一出生便须与另一个孩子分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比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越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长子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次子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次子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长子的。父母对最小的孩子总是特别细心对待,因为他们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们并不喜欢当最小的孩子,因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赖,没有信心,所以他们想证明他们样样都能做,因此他们特别重视权力的追求,往往会成为家中最能干的人。
二、研究方法
(一)早期记忆法
阿德勒认为早期记忆是发现个人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之一。当让一个人回忆他幼年的事件时,他回想起来的事件不是随意想起来的,而是与他的生活风格有密切相关的事件。
(二)心理治疗
阿德勒治疗的目标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这当中伴随着提高其自我察觉能力,并修正其基本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观念。阿德勒学派的治疗程序可分为与目标相呼应的四个阶段:
1.建立合作性治疗关系
阿德勒学派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与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并加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应负的责任。
2.探索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估)
探访来访者的心理动力是通过主观性与客观性会谈实现的。在主观性会谈中,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尽可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客观性会谈则致力于收集有关心理障碍的资料,如心理障碍的发生过程、诱发事件和治疗史,社交史以及应对方式等。
3.激励来访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阿德勒学派所认为的领悟,是指了解来访者生活中不断运作的动机为何的意思。咨询师鼓励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
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抉择(引导与再教育)
行动导向阶段,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让他能再度领悟并去行动。通过引导与再教育,使洞察能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
三、研究主题
(一)自卑与心理补偿
阿德勒认为,心理补偿源于自卑心理。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时,往往会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终获得其他领域里的辉煌成就。
尽管自卑感对于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的作用,但是也可能会导致神经症。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以一种障碍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阿德勒称其为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是指在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抑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二)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高的人比社会兴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会正义、助人等方面表现得会更好,抑郁、焦虑、孤独、自恋、敌意等负面情绪更少。
四、理论评价/简述对阿德勒的评价
(一)理论贡献
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满博爱,具有合作性、独特性和觉察性。
2.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
3.他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4.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和整体性。
5.他首创的“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是相当新颖的,有助于补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过分的“客观主义”。
6.阿德勒对于当代治疗实践的贡献相当的大。
(二)理论缺陷
1.虽然个体心理学已经历过进一步的发展与提炼,但阿德勒许多原创性的基本假说被描述为难以实证。
2.批评者认为他大部分的理论均根据常识般的心理学知识而复杂的观念则过度简化。首先他把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力,过于简单绝对。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C4 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
简述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1.在对人的意识水平的分析方面,两人存在差异。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根源力量所在,且认为潜意识里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荣格也十分重视潜意识的作用,但其包含的范围相对广泛,除个体潜意识外,还有集体潜意识。
2.在对力比多实质的理解上,二人不尽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代表着性欲本能,而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3.在对人格形成的理解上,荣格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就是受过去的影响。
简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1.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羡慕男性,阿德勒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的感觉,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卑。
2.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他的理论鼓励人生积极进取,相信人生积极的一面。而弗洛伊德则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
举报/反馈

咏卿先生

403获赞 423粉丝
人生在世,追求卓越,尽其所能。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