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C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荣格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他相信人是成长的,相信人类能够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二)人格界定
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这个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的人格称为心灵。
(三)人格动力/简述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有时用力比多来称呼这种心理能。但这个力比多并不局限于生理方面的性的欲力,而代表着一般生命的能量。
荣格的心理动力学关心的是心理能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的转移。在这个问题上他运用了来自物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1.等值原则
又叫等效原则,说的是如果某一种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者消失,那么与此相关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种心理要素中出现。
2.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方向。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同时,会有能量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中,直到平衡为止。整个心理系统中能量的分配,趋向于在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3.反相原则
该原则遵循了牛顿的观点,即每种作用都存在着一种与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每一种概念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
(四)人格结构/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主要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其中意识处于最外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体潜意识,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的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结构成;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经遗传而承继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1.意识和自我
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
自我这种自觉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过程,产生出一种新要素,荣格将其称为自我。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知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它形成个人的认同感和连续性,因此,它是个体意识的中心。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和意识相连接,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储藏室,里面容纳着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了的经验,还有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界面的经验。个体潜意识里的成分可达到意识层面,容易被意识所接受,与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情结个体潜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荣格称之为“情结”。情结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积极方面体现在它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对事业或学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情结的消极作用会导致心理病态反应,情结会消耗人的大量心理能量,干扰人的正常认知与记忆,妨碍人的正常发展,使人形成偏向人格。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和个体后天所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都建立在集体潜意识的基础之上。
原型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荣格共发现了几十种原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种:
(1)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个体必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人格面具是个体在各种情况下角色面具的总和,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特征。
(3)阴影
阴影是一种暗喻,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本能。
(4)自性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 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自性在集体潜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
4.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
荣格认为,人格(或心灵)是一个系统,各成分之间以三种方式交互作用:
(1)补偿作用
在人格结构中存在着一些对立的人格成分,二者相互补偿。例如,当外向成分在意识层面占优势时,内向会在潜意识层面占优势,这种原则起到了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
(2)对抗作用
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如果没有紧张就不会产生能量,也就没有人格。
(3)联合作用
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对抗人格成分是通过“超越功能”来联合的,以达成人格统合。
(五)人格发展/简述荣格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的个性化过程,由此,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上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荣格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1.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
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出生的头几年,婴儿开始有了最初的意识,但仍缺乏连贯性,也没有发展出自我的认同感。这一阶段,它的全部精神生活都服从本能的制约和支配。他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在父母提供的精神氛围之中。到了儿童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形成。这时候儿童开始以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
2.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
以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为标志,荣格称之为“心灵的诞生”。这时候心灵开始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在这个青春期内,心理承受着问题和烦恼,决定写选择,需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各种不同的适应。处于青年阶段的人,所面临的任务更多地指向于职业学习、结婚、抚养孩子、社会交往等,他们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
3.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
这一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这时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成功适应外部环境,在事业上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家庭,积极参加一个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二、研究方法
语词联想技术是荣格创造的一种研究情结的方法,通过被试对词语的联想内容以及反应时、皮肤导电频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探测隐藏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
释梦技术
1.放大法
是让个体坚持在某一个既定的梦的象征上,发展出许多相关联的观念。
2.绘画疗法
是荣格与释梦联合使用的技术,他认为病人的绘画会表达出他们潜意思层面的内容及自我。他认为绘画的真正疗效是使病人离开“死亡地带”,开始走向自性展示的道路。
三、研究主题
(一)心理分析/简述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
1.宣泄阶段: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引导出来访者内心潜意识的声音,使其相当充分地进入意识的领域,把心理的能量疏导出来,将内心的某些潜在方面表面化、意识化。
2.阐释阶段:处理来访者的移情。
3.教育阶段:强调来访者作为人类个体的社会化需要和他们为自我实现而作的行动努力,同时这个治疗阶段还会涉及道德性问题。
4.个性化治疗阶段: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长期相互沟通和影响,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发展他的独特的生活模式,即个性化过程。
(二)梦心理学
荣格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
(三)人格类型
简述荣格提出的两种人格倾向
荣格认为,心灵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是朝着两个主要的倾向发展的。荣格把这两种倾向称为态度。
1.内倾
一种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称为“内倾”。内倾者喜好安静、爱思考、富有幻想、善于探索、孤僻、不愿抛头露面。
2.外倾
一种态度指向外部环境,称为“外倾”。外倾者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善于冒险。
简述荣格提出的四种心理机能
除了一般倾向外,荣格又进一步区分出四种心理机能。
1.思维功能:属于观念和智力的领域,用来思考和领悟。
2.情感功能:是一种评价的功能, 用以判断事物的价值,它是人类的各种主观经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恐惧等情绪。
3.感觉功能:是一 种感官作用,使人知觉到世界的表面和某些事实。
4.直觉功能:超越了事实、感觉和思维,直接以潜意识过程来认识世界。
简述荣格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态度内外倾向与四种思想功能相结合,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2.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易动感情,外界的细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多愁善感,寻求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
3.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追求欢愉、快乐,善于社交,社会适应性强。不断寻求新异感觉经验,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 尝辄止,沉溺于各种嗜好。他们的直觉受压抑。
4.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做出决策不是根据事实,而是凭主观预感,异想天开,喜怒无常,好改变主意。难以长期坚持一个观点,容易改变。富有创造性,对于自己潜意识的东西了解很多。他们的感觉受压抑。
5.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离群索居,沉溺于幻想。实际判断力差,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但不顾现实实际。他们的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安静、多思、敏感。情感藏于内心,沉默寡言,感情冷淡。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他们的思维受压抑。
7.内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之中,对外界世界很淡然。爱好艺术、有被动性、沉着。他们大多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他们的直觉受压抑。
8.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偏执,喜欢做白日梦。很少为别人理解但对此并不在乎。生活的砝码是内部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经验。
四、理论评价/简述对荣格的评价
(一)理论贡献
1.荣格对本能和力比多概念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荣格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
2.荣格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
3.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依据荣格的心理类型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至今仍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二)理论缺陷
1.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文招致了很多批评。
2.心理学家格鲁勒批评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形而上的、无法验证的概念,同时指出荣格的种族遗传观点是错误的,并批评荣格对于心灵的发展未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