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C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生平事略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的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
(三)人格结构/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地形学模型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有意识的叫做前意识;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
(1)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2)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潜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
(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2.弗洛伊德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1)本我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2)自我
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3)超我
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 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活动,只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求快乐。
(四)人格动力/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
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产生某种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紧张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活动,消除兴奋和紧张,达到满足状态。
1.早期动力的分类:
最早,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但很快他放弃了自我保存本能的假设,认为本能的活动都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或者由性本能派生而成。
2.晚期动力的分类:
在后来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分为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1)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2)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屠杀等破坏或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的救人行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有时会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东西是为了满足生的本能,而吃这个行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体现。
(五)人格发展/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并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完全没有自我生存能力,需要看护者的悉心照料,这个时候位于口腔的唇、舌等器官是他获取食物的重要身体部分,也就是生存的中心。因此由出生到一岁的人格发展属于口唇期。这个时期的婴儿,口腔部分是能够引起他快乐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带,而口腔部分的满足与否便会成为形成他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2.肛门期(1~3岁)
断奶以后的儿童,开始被父母训练自我清洁的能力,尤其是大小便的训练,因此性感带逐渐转移到能产生排便快感的肛门附近。所以一岁到三岁左右的儿童,人格发展便进入了肛门期。另外,儿童在本阶段如果因大小便控制不好而经常受到讥讽和嘲弄,则可能发展出羞怯的性格。
3.性器期(3~5岁)
三到五岁的儿童开始对性器官发生兴趣,他会去触摸或者显露自己的性器官,并对其他人的生理构造也产生兴趣,而且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时人格发展就进入了性器期阶段。这一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焦虑”,以及女童的“奧列屈拉情结”和“阴茎妒羡”。
4.潜伏期(6~11岁)
六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平稳而安静的潜伏期。儿童的性活动已不再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性的驱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他们开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环境,接触到实际的社交技能,学习性别角色。他们的行为开始受到超我的约束,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诚实,已经成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5.两性期(12岁以后)
儿童的人格发展经过一段平静的岁月以后,从青春期开始便又活跃起来。大约从12岁之后,儿童开始以利他的动机去爱别人,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此时他再度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人格发展因而进入了两性期。
停滞现象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称之为人格发展的停滞现象。
退化现象是指个体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临床观察法
1.临床观察法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法,即对个体做系统深入的考察。
2.优缺点
(1)优点:临床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供对各种人格现象和整体的人格机能的观察材料。
(2)缺点:临床法的主要缺陷是别人很难验证所得到的观察结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检验的具体假设。
(二)心理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是指让来访者在毫无拘束的情况下,尽情地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经验。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根据其中的内容可以进行其他步骤。
释梦是根据来访者在意识状态下所描述的梦境去解析在潜意识状态下所做的梦,也就是根据来访者所陈述的梦境来解析梦的含义。
移情分析移情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将以往对他人的情感关系,以扭曲现实的方式,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分析师由来访者的移情表现,可以了解其以往的感情生活和人际关系,加以分析之后即可帮助他从不真实的感情生活中挣脱。
抗拒分析 抗拒分析就是化解来访者的抗拒,让他说出心中压抑的事情。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使来访者尽情地倾诉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舒解其紧张情绪。
解释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也就是分析师根据来访者在前述四种过程中所得的一切资料,向来访者解析,使来访者了解在外在行为之下所具有的更深一层的意义,从而领悟到自己心理困扰的原因。
四、研究主题
(一)梦心理学
弗洛伊德认为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梦如同心理变态或失误一样,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
(二)焦虑/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理论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所产生。这些兴奋是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结果,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
弗洛伊德根据来源的不同区别了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分别是现实、本我和超我。
1.现实焦虑
是人对一个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例如,迎面突然有一辆车飞驰而来,就会令人感到紧张,需要急忙避开。
2.神经质焦虑
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本我冲动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其危险在于自我可能会失去对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神经质焦虑往往由现实焦虑发展而来。例如,小孩打架以释放攻击的本能,但这会受到父母的训诫甚至惩罚,这时他所体验到的是现实焦虑。后来随着个体的成长,自我只要一觉察到来自本我的攻击性冲动,就会产生担心、不安等情绪,这样就演变成了神经质焦虑。
3.道德焦虑
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疚、羞耻感和罪恶感,即所谓良心的谴责。当本我的某个原始冲动威胁自我去获得满足时,超我就会产生这样的反应。比如患有进食障碍的妇女,可能会因为多吃了不被超我所允许的食物,而体验到强烈的罪疚感,从而通过进行过量的运动来惩罚自己。
(三)防御机制/简述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类型
防御机制 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愉快,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现实冲突的一种功能。
弗洛伊德描述了包括压抑在内的9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如压抑、退行、反向形成、隔离、抵消、投射、内射、转向自身、逆转等。
1.压抑
压抑可以说是防御机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个体生活中最早出现的。它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压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选择性遗忘,即有选择地将不愉快的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表现出无法回忆。
2.投射
投射是个体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也就是说,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冲动、思想和行为,却归结到别人身上,甚至借此来责难他人。
3.反向形成
有些人将不合乎自己态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显现出来,这就是反向形成。个体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比如恨一个人,却因为道德约束的作用,而对这个人特别的客气。
4.转移或代替
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不具威胁的对象上,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例如,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不满却不敢发泄,就借着教训孩子的机会,或者以不小心打碎几个盘子的方式来释放情绪。
5.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以证明自我的价值感,对一些个体而言承认自己失败或无能给他们的心理平衡带来很大的冲击,为了避免这种威胁,他们将自身的失败归结为是由必然的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这样问题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又不会损害到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这就是合理化。它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理重新获得平衡,或是挽回面子,保全自尊。常见的合理化作用有两种,一是“酸葡萄”机制,即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而未能达到时,便否认该目的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就是这个意思;二是“甜柠檬”机制,因为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使自己心里好受些,吃不着葡萄,只好吃柠檬,便认为柠檬是甜的。
6.否认
不承认客观现实,扭曲对现实的认知,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减低内心的焦虑,否认和压抑不同,压抑是潜意识的,而否认是在前意识和意识的层次上进行的。例如,一对不幸丧子的中年夫妇在儿子去世数月后仍然表现得好像他还活着一样,甚至吃饭的时候还会为他摆上一副碗筷,并且告诉别人说儿子只不过是出远门去了。
7.升华
是指人们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例如,参与某些具有攻击性的运动,如拳击、橄榄球等,就使得潜在的攻击冲动以社会可以接受甚至鼓励的方式宣泄出来。
五、理论评价/简述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一)学术贡献
1.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 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
2.弗洛伊德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4.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问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
5.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6.精神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对心理治疗而言。
(二)理论缺陷
1.弗洛伊德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受到人们的质疑。
2.不少学者批评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动力作用。
3.相当多的学者都不同意在五六岁的时候人格就已经发展定型的看法,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成长以后人格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4.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标准来检验,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时所使用的方法显然欠缺严谨性。
5.他的社会文化观是唯心主义的,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