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这次我想就“恐惧型依恋”来做一些科普,让你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清 “恐惧型”这个独特的群体。
恐惧型依恋是回避型依恋的升级版。如果说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单纯的逃避状态,那么恐惧型依恋可以算是回避和焦虑的结合体。
恐惧型依恋充分兼具了回避型对于亲密关系的排斥,与此同时它也具备了焦虑型对于亲密关系的向往和追求。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恐惧型在关系中的表现是不稳定的,时而焦虑时而恐惧。
在恋爱关系中,恐惧型一直处于“来这里——走出去”的怪圈中。和焦虑型一样,他们是渴望被爱的感觉,因此他们在面对有好感的异性的时候,会慢慢的靠近对方;但是一旦当关系真的确立,他们与回避型同样的防御机制就会被触动,所以很有可能会通过冷落来推开自己喜欢的人。但一旦对方离开了,他们内心的焦虑感又随之而来,促使他们在有行动空间的前提下再次去靠近所喜欢的人。
行为上的混乱,是恐惧型的本能表现。写到这里,我认为和恐惧型依恋者谈恋爱,用“虐恋”二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恐惧型有着较低的自尊心,同时也相对较为敏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不可能被人爱上的,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就算是遇到了愿意为他们停留的伴侣,他们自己也通常会因为一些相处中伴侣为自己忍让的小事而敏感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完美才会让对方受累。
他们很懊恼自己的表现,觉得让伴侣迁就自己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另一半总是是好人,而自己则是迫害者,从而导致他们自我印象中的个人价值感更低。所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若即若离,一惊一乍。很多时候这都是源于他们悬而未决的恐惧。
他们不认为自己具有吸引对方的魅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认为伴侣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想要获得对方的青睐,自己必须付出很多,表现得很出众才可以。
这种过度寻求保障的行为常常会让另一半感到不适,也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即使伴侣愿意为他们去改变,恐惧型也会在负面怀疑中贬低自己的价值,提前抽身离开。
随着多次对亲密关系的无助感进行强化,最后会演变为习得性无助,使得他们放弃挣扎,进入无力的状态。
上述总结下来,恐惧型依恋者,他们的想法常常较为负面,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够好,认为让伴侣看到他们的缺点,就会被抛弃。
这是他们想法层面的感受,同时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同样消极。他们会倾向于贬低伴侣为他们做的改变,觉得他们不值得对方这么去付出。我曾经就遇到过某个案例,里面的咨询者就是典型的恐惧型人格,她在咨询的过程中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好害怕他现在这个样子是完全不值得的,我害怕复合后,我仍然会让他失望,我现在看到他努力一分我就自责一分,我都不敢脚踏实地地接触对方。”
和回避型依恋者不同,回避型依恋主要是感觉到两人在一起不舒服,就是这种单纯的不舒适,不自然的感觉,就会让他们想要逃离;而恐惧型依恋,对于亲密关系是处于恐惧的状态,他们不但担心自己会受伤害,同时担心另一半会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想要逃离。
回避型依恋者通常害怕做决定,常常会因为需要自己做出选择而陷入逃避的状态。而恐惧型恰恰相反,他们习惯于替伴侣做决定。恐惧型依恋者如果认为和你的关系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主动提出自己希望终止关系,单看这种抽离的行为,是和焦虑型有一些类似的。
此外,恐惧型和回避型又有相似之处——在亲密关系中都不善于言谈。对于在意的人,往往最说不出口那句“我需要你”。当对方表现出亲近或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意的时候,恐惧型也很少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习惯用敷衍或若无其事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希望对方不要过于在意他们;当他们出现焦虑的心态,害怕对方要离开的时候,也是通过无关痛痒的话去表达的。
恐惧型依恋者习惯性地隐藏痛苦,并否认自己的脆弱。即使他们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也不会明说,而是运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希望对方能够靠“猜”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生闷气、抱怨、暗示、转移话题是常有的事。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删除已输出的内容,最后放弃沟通,给人留下迟钝或防御的印象。
即使你想用面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也很难会配合你把话题引入深处,只会流于表面,让另一半常常会有一种无奈感。
这种在担心被抛弃和逃避关系中来回徘徊,可能会让人于“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划上等号。
但实际上恐惧型依恋者并不一定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必然有恐惧型依恋的表现的。深挖这两类人群的差异,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详细了解的,建议找到我或者你认为可靠的心理咨询师把情况详细叙述一番,再帮忙做出判断。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无论是回避型还是恐惧型,一旦有了这样的性格特征,就等于和判刑一样绝无翻身的机会了。但情况并非如此,改变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困难。如果你觉得难,建议多去看看《阿甘正传》去学习下主人公阿甘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
所以,不管是回避型还是恐惧型,你们都不应该成为一座孤岛,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进关系,一切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