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亮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行走的伯乐
【本文本文约 7800 字,阅读需要 15 分钟,建议深夜阅读】
我是以猎头生意为起底的一个人,这个生意的属性决定了我接触人群的参差不齐,简单来说无非三类人群:政、商与打工者,途中自我认知也是重建过多次。当我决定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应该至少不会令人感到失望。
首先花点篇幅来阐述一下我的底层做事逻辑。
无论任何人认可与否,我的底层做事逻辑都始终没变:第一要想成就自己,务必先成就他人;第二人际关系在不断向上结交的同时,用他人的集体智慧去向下反哺。
要想成就自己,务必先成就他人,这个观点相信做过销售的人理解的更为深刻。因为真正好的销售,一定是想客户与用户之所想,急客户与用户之所急,把客户与用户放到心上,在解决痛点的过程中,结合个人做事风格,结合公司产品与品牌,去达成最终销售的目的。
这点本来无须赘述,但我想到了身边相当多的案例。承蒙很多人看得起,最近有不少人微信上要资源,或者要求分享观点。我想表达的是,无论是交流,还是资源交换与分享,本来是一件好事,无奈却被很多人玩的变了味。
问题就出在,好的事情,你怀着理所应当的心理,还有那些个一撮即穿的小心思。从人与人之间交往本身来看,无非两个关键点:一是利益,二是人设。
利益这个很好理解,跟人接触,尤其是有求于人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你的这件事对于对方的价值和利益点,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准备都不做,那只能说你不仅做事欠妥。
同时,不是所有人所有时刻都盯着利益两个字,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更多在于人设。也就是通过你的为人处事,透露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方愿不愿意跟你这样的人交往。我接触了太多的人不会换位思考,可悲的是,这个群体当中有很大比例是老板这个群体。
有一类特殊情况是,当你手里并没有对方想要的牌,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达成所愿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唯两个字破解天下难题,这两个叫做“真诚”。与之对应的,你面对的对象能量与境界越高,你所需要付出的“真诚”的周期也就越长。
举个反面例子。微信好友里有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公司销售,联系我,大概意思是他有很硬的领导关系可以帮助全省培训机构推广教育产品,如果有这边有认识的厂商,可以推荐。
我给他的回复是,在推荐之前有几个点需要解读:
第一领导要的是什么,名还是利,这个很关键;
第二想要合作的产品类型是什么;
第三与产品公司合作双赢的条件是什么;
第四领导对于各有一本小算盘的机构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他针对我的问题,给我回复了好长一段话,大概意思是领导有的是资源,要的是与这些厂商合作,有议价权的同时,又能给机构带来好处。理由很充分,事情不错,但是在这一来一往的简单沟通中也发现了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方把你假设成空气,在完全不站到你的角度考虑事情的大前提下,试图通过很硬的领导关系为诱饵,去达成让你推荐的目的。
结果显而易见,这个人虽然依然存在于我的好友名单里,但在我的心里已经把他永久拉黑,如此卑劣的人性。假设你坦诚一些,告诉我你需要的资源,也开诚布公的讲明并不知道这件事对我来说的价值,我会倾尽全力去帮你,哪怕是陌生人。
人际交往中的能量是如何守恒的
读到此处,如果你认可我所讲的人应该向上交往这个大前提条件,我来举两个案例来进一步阐明。
第一个案例是政府部门里的一位中层以上的领导,我们在一周前的凌晨通了一个长达 2 个小时的电话,最后的一小段时间基本是我在说。我大概说了这样一段话:以你的身份,从开始到现在,我相信找你的人一直都是排着队。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就也一直在跟这群人打交道。他说是。我说那好,你所有问题的症结点就源于你的向下交往,如果你腾出一定的精力去向上交,也许你很多的问题与困惑都将迎刃而解。我记得他当时沉默了几秒钟过后,认可了我的观点。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从教育体系里走出来的一位高人,说高人绝不为过。因为当一个有了对行业深度认知,有商业的逻辑与落地实践,同时又有很深的情怀,起码在我这里,就是高人。他把去年个人的 PPT 总结发给了我,聊了一些面上的东西之后,他跟我说这个总结是公司要求的,我说那就难怪了,你这个级别的人,能写出这样应付事的东西,实在不在常理之内。
是啊,他到一家公司任职,连续两年创造几个亿的营收,加上资历能力等等,无论他那里出来的任何东西,好与不好,都会获得满堂彩。我说这等满堂彩,也好,也不好。不好之处在于你身边的人不够高端,向下交往会透支你的能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相信没有人敢说自己的层次就足够高了。他认可向上交往这个观点的价值,同时也说: 一般交友会选择下行路线,或者对上缺乏自信,或者没有主动上行的意识。
接下来切入正题,谈一谈人际交往的能量如何守恒。这里我们不谈平庸者与失败者,因为就这个观点来讲,可参考的价值比较小。
真正的大人物,他们的能量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他们会考虑回馈社会。我们去看一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捐款做慈善,就很容易理解了。对于那些小成,或者受人恩泽而有丰硕的收获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这类人能量守恒的方式,就是去帮助那些尚不及他们的人。
为什么是做慈善,为什么要帮助不如自己的人?这个话题不展开,因为理解的人无须解释,不理解的解释了也白解释。不过我用最低级方式去理解,这种能量守恒,也是一个人要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所要去维持自身平衡的方式,因为一味索取与一味成功并不会使人感到快乐。
说到这里,我相信一定有头脑灵活的人已经去思考如何去把握机会。没错,你要擦亮你的眼睛,去找到这样的人,用你的正能量去吸引来这样的人,用你取之不竭的真诚去“感动”他们。唯有真诚。因为如果你尚未功成名就,一般来讲是很难有与对方等价交换的资本。
在此我也分享一下,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职位的人,是如何把握住属于我自己的机会的。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我认知的升级,一是对猎头这门生意本质的理解。
提到自我认知升级,有几个具备时间节点意义的事情。2017 年初我退出职场后,长达半年多时间我一直处于极度郁闷的状态当中。忽然有一天,一个前同事小兄弟来我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以后有什么打算。也许是长期处于抑郁与失败的状态中,一时忘记了还是有不少人认可过我。基于这种认可,加上以后的打算这个拷问灵魂的问题,我内心的火苗算是被点燃了。
第二是源于一桩猎头生意。我给一个客户推荐了一个我接触了很长时间,但却从没看明白的一个人。2017年一个冬季的午后,我在孕期一身土里土气的去一个果汁店见了他,这场见面我并没有打动他。回来的顺风车上,我给他留了很多条言,大概表达的是两个主题:一是求职市场是什么样,二是针对不可逆转的现状,他在简历和面试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也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他后面一直给我讲行业里的各种本质的东西,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你光有真诚是不够的,你需要对行业有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跟他高频度的接触过程当中,我意识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接触的人群,几乎所有的人智商与情商都不在我之下,我一定要极尽坦诚才可以。
到底能坦诚到什么程度,举个两个例子就清晰了。
一个认识比较长时间的老板,我按照她的想法推荐了一个人,在他们双方都觉得意向度很高的时刻,我本来应该见好就收,走付款的商务流程。但我并没有,因为我感觉有问题,我的做法是:一方面我跟人选把我所有的顾虑点都说了,另外一方面我跟老板说的是,这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我希望你方面面考虑清楚,并且把候选人的问题和顾虑点事无巨细的表达。可惜的是,她并没有理解我的初衷,反而言语之中责怪我不会做事,而且还啰哩啰嗦。
后来这个人过去入职,果然出了重大问题,很大程度上跟我当初担心的完全一样。最后的结果是,这个人选,虽然我也是变相坑了他,他非但没有怪我,还跟我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但是那个老板,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了。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天分很高的销售,在跟我推荐的客户谈到最后的环节,有些许疑问,征求我的想法。其实这个时间点,我完全可以顺手推舟。但我还是没有,同样也是感觉哪有问题,于是我跟公司副总与公司老板分别单独沟通了一次。沟通完后我直接告诉她,你别考虑了,这不是一家做事的公司,公司内部关系堪比宫斗大戏。
后来,她选择了去另外一家她自己投简历的公司。我们依然没有断了联系,彼此帮扶。其实谁也不是圣人,在这些个利益关键节点,我也非常纠结,之所以会选择尊重事实,更多的是选择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看似一笔一笔的钱与我擦肩而过,但是我收获了更加重要的东西,一是信任,二是友谊。我相信很多人并不十分理解信任和友谊的价值,这是你在一个行业的通行证,甚至出了圈也管用,这张通行证远比钱重要的多得多。
猎头的本质是什么,为何这个行业不再繁荣
如果是高端的猎头,这门生意的本质是给人提供服务。所有干过这个行当的人都会非常清楚,这里所讲的针对人所提供的服务,根本不可标准化。因为所有关键点的考验,背后的东西都是人性。对人性的解读,这个门槛就非常之高了。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资本和创业者奔赴这个行业,最后都灰飞烟灭。
招聘,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业,门槛却高的不可想象。需要你同时具备全行业业务架构能力,以及深度的人性洞察,而且二者必须集合于一身。对此,所有知道水深浅的人,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倒是那些互联网出身,无所畏惧的,几乎来一个死一个。或者存在的,细细了解下来,其实也都处于瓶颈难以突破的阶段。
在给人提供服务这个本质之下,猎头行业应该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这个问题我至今无法给出最好的答案。我只知道两件事:一是团队化运作必然没有生命力;二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务必要扎根到一个具象的行业之中。
说到猎头本质这件事,我忽然想起两年前,一个所谓行业名声在外的大咖约我见面,也许是我话不多,不会表达和包装自己。他当着自己员工和客户的面,直接跟我表达了一个观点:你没有团队,没有资格与我合作。随后,饭桌上直接把我“请”走了。对此目前我心里也没有什么波澜,我只是感慨,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得益于我相对清闲的工作状态,平日思考中,我发现有诸多致命的问题,阻碍了猎头这个行业的发展。于是我对这个行业做了全流程的创新,创新点有如下几个:
第一,客户永远不缺,人才是真正的稀缺品,因此我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客户公司,完全转向了人。深度服务于人这个决定,是我后面一切机缘的起点。期间,我委婉回绝过几个大公司的合作,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的机会不符合我身边的人群。其实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个大公司所要寻找的,不过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螺丝钉。而我想要做的,是一个超级伯乐。属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二,做业务只跟大老板或法人对接。根据我这几年的经验,说的惨烈一点,只有老板这个级别的人物才会真正去考虑公司的发展与生死存亡,副总、总监级别的,一般来讲统统不行。在此,我也很想提醒各位大老板,尤其是我接触过那些公司的大老板,把副总、总监引荐给我对接的,你的副总、总监们,真不靠谱。不是做事不好,只是关注的东西跟你不在一个水平线。
我本人依然会一直持续猎头业务,但是从今年开始,我将会筛选服务人群,因为精力有限,我只服务行业里最拔尖的那 1% 的人。这 1% 的定义是三个维度的:人品,潜力,基本功。所以从工作年限上来讲,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就可以。感兴趣的可以给我留言。
高端人才需求与人力外包业务会逆势爆发
尽管 2020 经济总体不好,但我认为,高端人才的需求会逆势爆发。这里所讲的高端人才,可能跟大众的认知差别很大。我所讲的高端人才有两个维度:一是有一技之长并且有商业头脑的老板群体,二是这个职场里边真正一专多能的人。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写给教育行业的老板们》,文中提到了一个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将很快面临一个局面,就是几乎所有岗位的人的素质能力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管岗位。包括最近跟一些老板们交流,这个趋势愈加明显。具体原因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公号,拉到最后一篇文章。
我认为,未来企业与人的组织方式,都将呈现“积木式创新”的局面。所谓的积木式创新,也就是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将作为一个符合行业与社会化标准的单独的模块存在,就像积木一样,需要的时候即插即用。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作为单独模块存在的资格,因为积木式创新讲求的是最好。
只有最好的东西才有资格拿出去不断的OEM。这里的最好,从另外一个层面所体现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个体(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 ,补足短板已无明显的必要,因为这是一个长板无限加长的时代。如果对于老板这个群体而言,真有什么短板需要补足的,那便只有两件事了:识人与用人。
谈到识人与用人的眼光与魄力,我这里有正反两个案例。
首先是正面的案例。前天我与一个教育公司女老板,首次通了 55 分钟的电话。在这 55 分钟里,我们沟通的信息量挺大的,除了她的背景、人生经历与创业的经历,到我这里各种令人下不来台的尖锐至极的公司经营与管理的问题。
她的用人理念与我几乎完全一致,并且有意想让我做她的人力合伙人,聊到最后我问她对人力这个人的要求,大概有几点:从公司战略的维度去搭建团队,做薪酬绩效;在公司内部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替她办她不好办的事,说她不方便说的话;人品一定要正。
我真是无比震惊,仅仅通过一个电话,以及朋友圈的观察,她就能如此肯定我是她要找的人,而我确实也是符合她的需求。补充一句,她并不是一般的老板。她那的机会真的不错,不过我有我想做的事,如果有合适的人,可与我联系,我推荐给她。
另一个是反面案例。一家宣称是做儿童创造力的公司,我本来对这个机会是看好的,股东也在我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希望我加入吧。最后我带一位朋友见完创始人(这位朋友,本来想推荐给他们的),就果断回绝了,大概有这么几个细节:
1.创始人给我们看了一段他现场演讲的视频,这个视频是主持人在上面对其大加褒奖,要求全体家长对其三鞠躬。
2.现场简单粗暴让我们加入,从没有一句话问过我们的想法,以及背后的家庭状况,仅仅是一味说自己的事业多么好,不加入就是损失云云。
3.有两个细节。一是两次去公司赶上饭点,老板都将我礼送出门。二是这个气宇轩昂的创始人,从未想要跟我建立联系,连个微信都没加过。
我来解释一下以上几个现象。鞠躬这件事,反应的是一个人底层的东西。另外两点很简单,对他来讲我只不过是个工具。这位创始人,当真是无知者无畏!
回归正题,为什么说高端人才维度之一是有一技之长并且有商业头脑的老板群体?从我自己做事过程中,以及别人做事过程中告诉我需要的人,所有的点都指向了老板这个群体。还不是一般的老板,是连续成功的老板。因为要具备一项优秀的专业能力,只要跑赢职场那 80% 的人就可以,但是任何一个创业前期本质上都是生意,没有连续成功的商业头脑与实践是没有资格入局的。
我所讲高端人才的维度之二,为什么是真正一专多能的人,具备一项绝杀技能不行吗?不得不承认,一个人要做到拥有一项绝杀技能,都已经十分不易,还要多能,这不是苛求吗。是的,这个时代就这么苛刻。
一个销售不懂公司的定位和经营高度,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后台的产品和研发,如果不懂业务,就是闭门造车。人力行政财务法务等职能类岗位,如果不懂公司战略,注定就是螺丝钉。
最近半年,我在求职者这个维度,几乎没出现过失误。我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历层面,除了看一个人的基本功与业绩,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做的事情的丰富度,用我的话说,做的事情越多越杂就越好。一个人只有做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对整个公司和商业的运转才会有一个全局观,才可能懂换位思考。
另外一个识人的维度,是微信上沟通的顺畅的程度。我记得多年前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说话让人舒服,是一门很高的学问。以简历和简短的几句线上沟通,无疑是用最少的时间去初步识人。
综上,无论是连续成功的老板,还是一专多能的人,都是极少数的,对于所有的公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推断除了极个别几个大型公司,以及制造服务等特殊的行业,未来公司的组织形式都将面临小规模化运作。小到什么程度呢?也许一个巨大商业体的背后,很有可能就是几个人,低价值的事外包就可以了。所以,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也将会在经济低迷的时期腾飞。
这其中最难受的,无外乎是中间那批人,这个群体数量可以说是庞大的。比如各职能里边边缘的工作,外包的成本基本都可以控制在小于等于5000元/人/月的成本,而且还不需要缴纳社保公积金。问题来了,既然能够批量复制,为什么还要用你?
所以,我觉得至少在一线城市,接下来几年职场的两极分化只会愈加严重,也许会由原来 2:8 变成 1:9。在我看来 1:9 都是乐观的,这个比例很可能是 1:100,真正的百里挑一,个别领域甚至可能是1:1000。
如果我的推断没错,一线城市大量的中产阶级会迅速消失。不过我依然认为有另外一扇门,会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处于真正的窗口期,那就是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机会。这些城市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人才建设,都会比一线城市落后一个周期,这段时间对于目前一线城市这些并没太有优势的职场人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期,而且目前许多城市有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写在最后
本文想表达的主题:人际交往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你所遇到的一切困境,皆缘于结交了不正确的人。针对此,我想以上论述应该足够充分。唯一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确的人?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放眼望去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还是从老板这个群体入手。老板这个群体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是连起码的产品和服务都做不好的,这类老板我不想谈。
第二是产品和服务做得好的,但是没有外延力。
第三是不仅产品服务做得好,老板还有大势方面运筹帷幄的能力。
产品和服务做得好,没有外延力的,这类老板需要做的事,停下来手里的事,抬头看看天,看看局势,经营一下你的人脉。
提到人脉,我跟很多人沟通,他们真真是觉得自己能力通天,不需要人脉。对于这类人,没什么好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不过,不要在自己认为的正确无比的选择下嗟叹,感叹世道不公。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对于绝大部分人,尤其如同我一般的草根,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开始工作的前 5-8 年,最多前 10 年是打造基本功的阶段,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以为所谓的人脉重要,而忽略了基本功的打造。
我确实遇到过在职场做到很高位置的人,职场前半场全部精力用来经营人脉,而基本功水的一塌糊涂。由于找工作跟我见面,我仅仅一句非常普通的话:你在上家公司做的怎么样。就这一个问题,当场跟我翻脸。我当场便知是一个怎样的货色。
在工作前 10 年,可以原谅你不去经营人脉,只顾走路不看天。但是 30 岁以后,如果你还不懂事,那这个苦果只能自己品尝了。
我们来探讨一下,专业能力达到金字塔顶层那 20% 的人,如果情商太低或不去经营人脉,后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这件事已经不用假设了,这两年我见过的大部分人几乎全是这类,让我用事实来告诉你后面会发生什么。
一般来说 36-40 岁是一个时间节点,最多 45 岁,这个人大概率将被淘汰。即使能找到一个公司安身,那也是苟延残喘,想要获得尊重,那是做梦。其中缘由,可想想看。
所以,未来一定是最优质的资源与最优秀的人脉,往头部聚集的态势。这种势能下,导致的结果也很清晰: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残酷的是,好的永远是极少数。
最后,什么才是正确的人呢?对于打工者来讲,正确的人就是能让你学到东西的人,肯教你的人,肯带着你往前走的人。对于老板来讲,正确的人便是跟你底层价值观一致,并且能够与你形成互补的人。如此而已。
举报/反馈

行走的伯乐

27获赞 18粉丝
教育行业原创干货内容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