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桌子先生 | 编辑:Dora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ID:zzdshg转载请联系授权
0 1
如果人生可以选择,你想做的职业是什么? 医生、律师、老师、警察、网红、公司老板......也有很多年轻人调侃说,我只有一个小目标:包租婆。 前几天的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让不少人对这个小目标的憧憬更加强烈。 视频记录了一个广州包租婆D姐的一天,视频里介绍,D姐尽管是93年生人,但是在广州有400栋楼要收租。
每天从工作开始,支付宝收到转账的提示音就没停过,打开柜子是琳琅满目的钥匙。根据D姐介绍说,一栋楼可以赚50/60万,她的房子常常多到连自己都搞不清,只能靠入户门的密码锁来辨认。
站在高楼上看这400多栋房子,有我的帝国的感觉。
400栋,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她要睡遍自己的房子,哪怕是一间房子只睡一晚,也要睡上好几十年! 对D姐来说,只要是她想买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买不到的,包括买楼啊什么的。自从这个D姐在网络上火了之后,有无数人羡慕和崇拜D姐。 有人说:她只要不赌博,不做违反乱纪的事,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明星都不如D姐优秀。有人说,人家还是挺有头脑,找准了方向,抓住了机会,成功人士也没有容易的曾经。“这是她应得的,姐姐太牛了!”很显然,这个93年的D姐被捧成了年轻人的代表,因为她有着很好的经商头脑,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开发和创造的能力,可以选择令人向往的职业。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个新闻之后什么感觉,我看完只有一种很强的撕裂感。
她就像是在平行空间里的另一种生活,虚假繁荣,遥不可及,好像即使奋力奔跑,也赶不上。
我们没有400栋楼,甚至可能连每月4000块的房贷都交不起。 D姐只是很小一部分年轻人,我们大部分年轻人即使拼尽全力也成不了她的样子。 为什么我要说D姐并不能代表当代年轻人?首先,D姐的财富并不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创造的,而是靠榨取另一部分年轻人得来的。她的400多栋房子只有10余栋是自己买的,剩下来全部是从一手房东承包的。
说白了她就是一个二手房东,从一手房东那里把房子拿来,然后加钱转租给那些在广州打拼的年轻人。 想想我们在大城市打拼时,遇到过那些坐地起价、唯利是图的二手房东,就知道她的利益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了。 其次,D姐的成功模式,根本无法复制。这个D姐的楼,有很多都是不良资产,是没有房产证的小产权房子。 什么叫不良资产,就是很难被卖掉很难处理的资产,一般人连碰都不敢碰。 这些房子虽然便宜,但是风险系数极高,不仅要有独到的眼光,更需要有很硬的门路和背景,小产权房不是谁都可以涉及的。 单单是这个条件,就已经卡死了很多年轻人的创业梦。
最后,D姐的家境,普通人望尘莫及。我不否认D姐在某种定义下的成功,但是在我眼里,这种成功,是基于家庭条件的铺垫,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一种再造。
虽然其中也有个人的努力,但前提是人家有资本这样去做。 人家在大三时,就买了一栋楼,想想我们读大三时正在干什么?
而人家所谓的创业很艰难,无非就是要自己去买窗帘,买家具,搞卫生,扭桌腿。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么?而我们普通人去创业,会要比这个艰难上百倍! 所以,别说她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对不起,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千万级的存款更没有爹和关系可拼。 她在自己的网络签名上写了一句话:余生很长,一起收租呀。这句话,我感受不到任何浪漫或共鸣感,只有遥远的距离感。对我们来说,她的成功就像是一场梦,醒了之后看看自己的人生,还是很沉重。 0 2
那是他们的后浪
不是我的后浪
颇为有趣的是,和D姐的这个事件一起上热搜的是B站很火的宣传片《后浪》。 相信大家一定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看到了这条视频,很多中年人说“看哭了。”
但许多真正的年轻人纷纷表示,没有丝毫感动,甚至还有一点尴尬。甚至一条“能给后浪降点房价,涨点工资不,后浪快干了”的微博得到了快5万的点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和那个D姐事件一样,在《后浪》这个宣传片中,他们所谓的年轻人代表是:有钱又有闲,是掌握着这个时代最好资源的年轻人。在视频中的年轻人,他们出国体验高空跳伞:
在巴黎塔下跳舞: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漂流:
在CBD穿着汉服cos:
拿着GO pro做各种酷炫运动:
知乎一个高赞答案说得很好: “高耸在浪头的浪花,永远只是海水最表面的一层,而还有更多的浪花,它们叠加在最底面的一层,你甚至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宣传片里的年轻人,很勇敢,很创新,很有活力,但是很没共鸣。这不是大多数年轻人能够拥有的人生,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特别焦虑,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年轻人都在自由的追逐梦想,享受生活,自己却在干什么? 别人赚钱买房,自己可能在为了疫情期间能不能少交点房租和房东讨价还价; 别人去其他国家体验风土人情,吃遍米其林,自己却还在为中午吃什么外卖能凑够满减而大费脑筋; 别人能大大方方展现自己cos的爱好,穿喜欢的奇装异服,而我们不得不穿着千篇一律的工装。
怎么能不焦虑?如果说,只有视频里那些年轻人才能称作“后浪”的话,对不起,我们真的不配。 这个视频挺好的,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仁慈。 它只看到一小部分人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大部分人的平凡普通;
它讴歌赞美少数人的自由大胆,却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努力求生。视频里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然而现实很残酷,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要抛弃热爱,给生活让路。
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会像视频里那样说的那样,他们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下挣扎,比起理想,他们更愿意想着怎么去赚钱。不要用“后浪”去代表他们,因为光是好好生活,就已经让他们拼劲全力了。 0 3人人都是后浪没有谁能随便代表
网上有个年轻人说了一句话:我,29岁,没喝过星巴克,没吃过海底捞,但是帮家里还了40万债务。
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久。
我是在湖南一个偏远农村长大的孩子,后浪视频里面那些年轻人做过的那些事情,我一件也没有做过。 相反,我还常常熬夜写稿到凌晨一点、两点,有时候客户一个电话我就要起床给他们改文案,因为压力太大,头发白了很多,身体也慢慢有了点垮了的迹象。 我的这些经历,和他们相比真的不值得一提,完全不高大上,但这却是和我息息相关的真实生活。而我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我的父亲不用去建筑工地汗流浃背地干活,我的母亲可以安心在家生活。 一个年轻人真正有个性、真正值得骄傲的事:绝不是去什么地方旅游,买了什么昂贵的器材,过着多少令人向往的生活,而是他在承受什么,付出什么,给了别人什么。 如果辞职去旅行是年轻人的代表,那在每天坚持深夜才下班的年轻人算什么?如果参加刺激的跳伞和潜水,在埃菲尔铁塔下面展示舞姿才算年轻人的代表,那夏天在太阳底下蒸桑拿,冬天在寒风中等公交车的年轻人算什么?如果说买昂贵的摄影器材,全套的苹果产品,才算年轻人的代表,那靠自己的能力凑够房子的首付,带给家人更好生活的年轻人又算什么? 我只希望那个视频,能够把视线和焦点分一部分给另外一群年轻人,他们为了生活而奔跑,努力和这个世界交手的样子也很精彩。 那个在建筑工地用手扒拉泥浆的工人:
那个在风雪中依然坚守在岗位的年轻社区工作者:
那个回到了乡村的母校任教,在大山里一待就是10年的90后女校长。
那个为帮客户解决问题,时常加班到深夜的课程顾问。
他们的方式很简单,但是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不是只有美好炫丽的青春才值得歌颂,在生活的一次次敲打下坚持爬起来的年轻人,用自己双手为家人创造更好条件的平凡人,认真工作恪尽职守的每个人,更值得被尊重。
他可以是老师、可以是课程顾问、可以是医生、可以是环卫工...... 那一群年轻人,他们或许没有很好的家世,没有房,没有车,但他们努力生活,奋力奔跑。
人人都是后浪,没有谁能随便代表。
小编说:
前天无意间和朋友聊起信息化时代下的“焦虑。”
朋友说他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心被时代抛弃。
因为现在的时代变化太快了,快的让人触不及防,快的让人恐惧和迷茫。
可回头想想,以前那种稳定可预见的生活也同样让人焦虑。
所以,不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或稳定带来焦虑,而是“攀比”带来焦虑。
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现在的攀比是更加强烈的“爆炸式的攀比”。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是爆炸性的,我们可以轻易并快速的在网上看到,一个与我们生活圈子毫不相干的被包装后的生活。譬如:文中的D姐。
很多人说媒体总是喜欢制造“焦虑和恐慌”,事实是我们“喜好攀比”的本性给了媒体制造的机会。
我们总是习惯性用别人身上被放大的焦点来对比自己,给自己制造莫须有的恐慌和焦虑。
因此,这种互联网时代下的“爆炸式的攀比”则加速并加重了我们的焦虑。
所以,表面上看是时代发展的问题,往深了看是人性“攀比”的问题,是人性“欲望”的问题。
圣经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
传道书 4章6节
我们总以为成长的更快了、走的更快了、房子更大了、地位更高了、事业更庞大了,我们就有更多的资本和时间去享受生活了。
可事实是:我们跑的越快,追赶我们的也必飞快。
因为欲望就像一个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是“佛系或急功近利”,而是“有节制有节奏的稳步向前
举报/反馈

囡教授

0获赞 4粉丝
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小人物的伟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