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女生的裙子,相信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裙子的材质、款式和裙子的长度等等,但对于一些经济学家而言,裙子的长度却能反映出当下的经济情况。还真的让小编不得不佩服呢,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是怎么一回事儿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一些思想比较“出人意料”的经济学家将目光从工厂转向了女士的裙子,当然了,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含义,还是很正经的研究工作。从“裙子理论”的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了三次演变:“长裙效应”、“短裙效应”和“无相关效应”。
1 “长裙效应”
1920年代的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泰勒(George Taylor)所提出的一条观点。他认为,在经济昌盛之时,女人们会更喜欢穿上短短的裙子,里面再配上丝袜,这是她们的一种炫耀方式。而经济状况艰难之时,她们已经买不起丝袜,只能穿上长长的裙子来掩盖住。这一点和口红效应正好相反。
用一句有意思的话来总结“裙长理论”这个词。说是裙子穿得越短,说明经济状况越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丝袜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便宜的奢侈品”,似乎那个时期的女人能穿得起丝袜,更是代表着经济实力。
2 “短裙效应”
乔治提出“长裙理论”后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很多例子可以验证这个说法的正确性。但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表示:“经济繁荣并不总意味着女性的裙摆长度缩短,其中有很多例外,例如1940年代的时尚潮流与经济状况就不符合这个定律。”
而立正大学心理学家教授西户伟接受该杂志访问时称,经济好转男性收入增加,令他们重拾自尊,变得有自信及更积极。他们的好心情会先反映在工作上,然后在爱情上,通常会令迷你裙再度流行起来。由此,“裙长理论”从“长裙效应”进入到了“短裙效应”进程。
3 “无相关效应”
“裙长理论”经历过前面两次的演变,各自都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理论的狭隘性就越来越明显。到目前为止,女生的丝袜已经被淘宝卖到了“白菜价”,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再用“裙长理论”来看待经济的话就显得“不科学”了。
目前,普遍认为:裙长理论并不包括所有的城市现象,也有很多的例外。比如说1940年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裙子长短就毫无关系,因此这个裙长理论不成立。就连著名的时尚专家也表示,裙长理论已经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带领未来趋势的会是生活形态和价值观!
编辑:简单的向前
副编辑:小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