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育儿领域作者,最被经常问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带娃是不是特别轻松,是不是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
别人我不清楚,但就我自己来说,对孩子言行容忍度高,不代表不发脾气,比如在前几天,我就对女儿发了一次火。
当时在教女儿学习拼音,女儿学的不错,但是因为日常总是以鼓励为主,让她也有些得意,有些读错了不许我纠错,还对我横眉瞪眼,一再提醒还如此自我膨胀,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于是我就火了,大声呵斥她:读错了就要改,而且看书时不好好坐着还动来动去,你别看了!
被我一顿吼之后,女儿就蔫了,哭哭啼啼去找她爸爸了。
在很多人眼里,做父母的就不该发脾气,尤其在对孩子时,更是要做到即使很生气,也要把自己憋成忍者神龟。
自从《正面管教》流行以来,家长发脾气这一点就变成了很多家长所不耻的行为,更让我们感慨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训孩子时言辞稍微激烈了一些,事后就特别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明明孩子有错,却反而跟自己做错了事一样。
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
自从科学育儿上线以来,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这点就被炮轰成了渣,让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时不知所措,不能打也就罢了,还不能骂,甚至还有人提出父母不能对着孩子发脾气,经常看到“对孩子发脾气是父母无能的表现”“父母发脾气将影响孩子一生”……诸如此类的,让很多父母被自己的坏情绪憋出内伤。
尽管我们总说父母不能随意对孩子发脾气,但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又提倡要正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充分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不平等的待遇,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凭什么正常“喜怒哀乐”的情绪,家长只能“喜乐”,不能“怒哀”。
育儿路上,我们每个父母都不得不承认孩子总会做一些惹我们生气的事情。
比如写作业时,我们可以忍受他玩5分钟橡皮擦,可以忍受他玩10分钟铅笔,可以忍受他玩书角玩半小时,但当你看到孩子写了3小时作业就写了3个字时,这时候我们就很难再压抑住我们的情绪。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被告诫不能随意对孩子生气,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可是愤怒也是一种情绪,跟开心一样,也是有周期和导火索的,一直被压制的情绪总有最后一根稻草会去点燃我们,到时候爆发的恐怕只会比之前更强烈,更糟糕。
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真的不合格吗?也许事实恰恰相反,当我们为了不发脾气而憋着脾气时,内心满满愤怒,却强迫自己满脸堆笑,这时候的我们只会散发出“阴阳怪气”的气息,这种“挣扎”的状态让孩子也会充满纠结,长大就意味着不能哭只能笑了吗?
父母为什么发脾气?
对于家长生气的原因,很多父母都是信手拈来,孩子做事太磨蹭,叫他不应,总是把玩具乱丢等等……可事实,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故意气家长的吗?
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我在很多文章都提到过。
讲的是一个妈妈进门后看到大宝坐在客厅,旁边是洒落的奶粉,小宝在房间哭,面对这一场景,妈妈自然脑补是大宝把小宝打的哇哇大哭,然后自己在客厅玩奶粉,于是二话不说就把大宝教训了一顿。
可是事实呢,大宝表示是因为在妈妈不在的这段时间自己哄不好弟弟,怀疑是弟弟肚子饿了,于是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打算去给弟弟泡奶粉,无奈奶粉太高,拿的时候不小心翻了,于是就有了妈妈进门的这一幕。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基本的情绪疗法叫埃利斯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也被简称为ABC理论。
A即Activating event:代表的是诱发性事件,比如大宝“玩”奶粉这件事情。
B即Belief:代表的是你对A事件的看法,比如没了解之前,你认为是大宝调皮捣蛋,了解之后,你认为大宝善良,爱护弟弟。
C即Consequence:代表的是你因此产生的情绪,比如你如果没了解真相,你会非常生气,打骂大宝一顿,如果了解真相,你会心疼大宝,并被大宝的举动所感动。
所以,你会发现,同一件事情,会因为你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尽管我提倡作为父母,我们有发泄情绪的权力,但是更多时候,对于单纯和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我依旧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是故意做出惹恼父母的举动。
在“非暴力沟通法则”中表示,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无论发生什么事,要首先相信孩子。
父母如何正确发脾气
身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谁也不是圣人,不管是多懂事乖巧的孩子,一定也会在某个不合时宜的时机触碰到我们原本敏感的神经,逼着我们去表达“怒、哀”这2种负面情绪。
比如有一次我在店里被一个客人砍价砍到火大,另一边女儿一直粘着我要去买巧克力,当时的我奋力甩开她的手就吼她:你没看到妈妈有事情吗?你能不能等一下。
高明的父母应该清醒的了解,愤怒不是让人不耻的行为,我们需要做的是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去重视它,合理发泄它,并把它合理的传递给孩子。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也就讲到,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主张忽略或压制愤怒,父母可以表示自己的负面情绪,但释放自己的愤怒时,却不应该伤害到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始终要清楚,
愤怒是情绪的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力;发泄和表达情绪是合理的行为,我们无需因此感到内疚或羞愧;发泄情绪时,我们应该以表达自己情绪为主,而不是攻击孩子。
那么,当孩子的不可理喻的行为正巧碰上我们的敏感神经时,我们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也提出了,人们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需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不带评论、感受——用具体的语言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需要——直接说出需要,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你需要他做什么。
我总结了一下,家长主要说的是这3句话:
一、说我的感受——不带评价的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客观的事实
比如我正在被客人砍价气得冒烟,孩子还一直在旁边拉拉扯扯,我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事情,妈妈现在很烦躁,妈妈正在被客人惹得火大。
而不是说:妈妈都烦死了,你怎么还在拉拉扯扯这么讨厌,你烦不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比如看到满房间乱丢的玩具,可以跟孩子说:房间怎么这么乱,妈妈不喜欢,影响妈妈走路了。
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邋遢,怎么跟您说都不听,一天天就知道气我……
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客观描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是让孩子了解家长负面情绪的来源,同时也是让孩子明白,不管是谁都会有情绪,表达情绪是正常的行为,并不可耻。
但如果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就随意攻击孩子,给孩子贴标签,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受伤,绝大多数家长在事后也会非常后悔:平时他都是很懂事的,我刚刚实在是被客人气到了才这样说他,我真的好后悔,他是不是很伤心。
二、说你的做法——说出自己的需求,希望孩子能怎么做
比如孩子在我跟客人砍价期间过来拉扯,我可以对孩子说:你在旁边等一下,你去找爸爸解决你买巧克力的事,你先去玩一会等妈妈先搞定这个客人。
如果孩子不听,还可以直接寻求他人帮助,比如叫爸爸应付客人或者带走孩子,比如直接丢下客人不做这单或直接不理孩子先搞定客人……
比如房间里很乱,可以说希望你把玩具都放到玩具箱里,也可以跟孩子讨论如何让玩具的状态不打扰正常通行。
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归咎孩子,能让孩子真正把对家长负面情绪的恐惧上转移到如何解决事情。
在发泄情绪时更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也让孩子将来对于他人的负面情绪能有更好的应对方法,而不是一看对方的怒气,自己首先瑟瑟发抖。
三、说对不起——对自己的粗鲁举止道歉
我们都知道,当人的负面情绪处于极端情况下时,几乎是很难找回自己的理智的。尽管在负面情绪的处理上,我自我感觉已经做的很好,但人无完人,我也经常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
就像我在跟客人砍价期间女儿过来拉拉扯扯,我跟女儿说“等一下”的同时,也被气急将她甩开,让她感觉很受伤,当时感觉很恐惧,为此,事后我也向女儿道了歉:当时因为跟客人据理力争,你的拉扯让我行动不便,心急的我只好把你甩开,对不起。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谁都有犯错的可能,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并懂得道歉。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希望父母都能通过更合理的发脾气方式,与孩子更和谐相处,亲子沟通,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一枚,职场妈妈,带娃码字——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会点孕产,懂点育儿,更爱研究儿童心理——孕育、带娃是当家长一生的事业,关注我,一起更轻松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