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说:“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深以为然,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最重要的事业,把孩子教育好,也是当父母的愿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记住这三个“重要”,孩子会更出色。
一、成长比成绩重要。
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在孩子的教育中,大多数父母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而忽略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好,可连基本的自自理能力都没有。
在《少年说》中,一个叫郝睿涵的女孩,在家里,父母对她十分宠爱,在她小的时候,不会使筷子,家人就给了她勺子,导致了她现在都不怎么会使用筷子,她在初二的时候才自己穿衣服,高一15岁了才自己倒热水,在家中,郝睿涵想插个电源,爸爸妈妈都怕她一不小心触电。同学们都称她是个“高分低能”的人。
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有了好的学历,可没有起码的自理能力,如何在生活中生存?
成绩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并不单单取决于成绩,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有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独立的能力等等。
教育家弗兰克·克拉克曾说:“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
如果父母爱孩子,真正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离开父母后,有能力生活的很好的人,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具备了这些能力,相信孩子再想取的好成绩就不是难事。
想起金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对于教育的理念,应该先做人,后成才。因为教育一个孩子成才,你只要管理好他的学习成绩;而教育孩子做人,就不那么简单了:他的人格是否独立,是否有正确的道德观,这一切最初可能是由你所奠定的。
二、鼓励比批评重要。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
在孩子的教育中,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习惯于批评孩子不对,认为只要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就能让孩子改正。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教练和父亲对待女儿比赛的一段对话:
教练说:比赛不要输得太难看。爸爸说:你不会输!教练说:有些人,注定不是打国际比赛的料。爸爸说:你不会输,你本该你赢得比赛。
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哪种话起的作用更大,最后女儿在爸爸的鼓励下,拿下了冠军,激励永远比批评更重要。
对于父母用批评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式,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这样荒诞的想法,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必须先让他感觉更糟糕。孩子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正确的批评,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在孩子退缩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做错的时候,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及时点醒孩子,让他们自己在错误中成长,并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
三、尊重比指责重要。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
马未都老师曾说:
与孩子保持沟通的畅通。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却成了难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尤其跟青春期的孩子的沟通,成了困扰父母的问题。
曾经看到一个问答: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谁会有和他沟通的意愿吗?
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向父母倾诉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跟父母沟通的意愿。
比如: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回来跟你说,而你却指责孩子不应该在外面惹事。孩子考试没考好,你指责孩子平时不好好学习。
父母的指责,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也许你还在为孩子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而烦恼,但你想过没有,是你的高高在上、自以为正确的指责,没有对孩子基本的尊重,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
正如家庭教育指导师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
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造成了亲子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对待孩子,少些指责,多些理解、尊重,亲子关系好了,沟通就不再是问题,良好亲子关系,舒畅的沟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育儿基本》中说:做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是必修课,是必须完成的修炼,必须实现的成长。
因此,在培养孩子时,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认识到成长、鼓励、尊重的重要性,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