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崇尚科学的现在,多数人听到“洗脑”这个概念基本秉持排斥的态度,会想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为自身的意志转移,而是受到他人的蓄意引导,将思维转向可能危险的远方。
常见应用场地如:传销组织、有糟粕文化的企业等。由于“洗脑”可达到彻底控制他人的结果,使得传销性质的活动屡见不鲜,更让受害者们常常身陷囹圄而不自知。
传销性质的活动本质是控制他人思维,降低他人思维的独立性,这是心理学角度的客观分析,我们知道,创新思维是近年来以及未来都需要的一项能力。
而“洗脑”其本质便是思维固化、逻辑盲从,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被削弱,从而打造成千篇一律的工具,规避“洗脑”便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其工作方式,及时走出雷区。
研究“洗脑术”相关的学者松田充裕,其著作《提问式工作术》中提到了常用的四种洗脑方式,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早准备、早预防,甚至可以早规避、早反击。
扭曲真实认知
扭曲真实认知是一种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逐渐消磨你的感官带来的真实反映,从而达到屈从的效果。
本条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认知扭曲可分为被动和主动,被动案例较为常见,典型案例为“三人成虎”,指即使是虚假消息,说的人多了也足以覆盖真实消息。
十个人与你意见相悖你尚且可以认为自己没错,而百人千人都如此指认,许多人的想法必然会向是否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的方向思考从而使坚守自我的防线坍塌。
主动扭曲偏向赵高的“指鹿为马”,当领导、长辈甚至重视的人对自身的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恐惧、信任、爱慕达到一定值,我们的理性感官会关闭从而向对方的要求靠拢。
尽管你最初感觉方法不可行甚至荒谬,然而最后要做的在自己的思想踌躇中一个没耽误。
正强化
强化(Intensify)的概念最早提出者斯金纳(Skinner)认为:强化作用是导致一个人行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它有助于行为的重复出现。根据强化目的促进效果和抑制效果可将之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育儿心得中,为人父母对强化的运用堪称屡试不爽,如孩子学步状态,激发孩子主动直立行走的方式之一便是即时奖励(正强化),通过奖励的方式告诉孩子直立行走有零食,激发孩子的行走欲望。
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有害声带的尖叫等不良行为,家长会予以批评或惩罚(负强化),重复多次便会有效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洗脑手段便是正强化。例如传销性质的洗脑,通过肯定、赞美等正面反馈建立各种关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然后循序渐进向最后的目的靠拢。
制造稀缺感
稀缺感是指个体对某个自身难以得到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渴求感。这与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密不可分。所以如果想要控制一个人,了解其欲求,把控其渴望的资源便能让对方趋之若鹜的追随。
稀缺资源对于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针对性,对于孩子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奖励便能收获孩子的仰慕。
对于父母可能是好的教育资源便能让他们拼尽全力;对于求职者可能是高薪资待遇便能收获忠诚,对于病人可能是好的医疗资源便能使其赴汤蹈火等等,找到他人的稀缺欲求,就能围绕该欲求作为。
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不难理解,将一个人放置于特定的环境,那么一个人便会逐渐融入环境,陷入角色之中失去原本的判断力进入思维固化,这在现在的社会屡见不鲜,明星的人设、演员的入戏都是同样的运作模式。
即使是飞速发展、个人性格特征逐渐彰显的现在,也逃不开角色塑造的影响,男性养家,女性育儿的固有思维、到了什么年纪要做什么事的殷殷教导经常围绕耳边。
角色塑造的可怕之处在于困扰人的往往都不是大事,正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逐渐磨合了人,蚕食了人的思维。而人规避风险的本能又使人向大多数的行为模式靠拢,总结得出人很容易为外界因素影响,潜移默化的被身边的人摆布。
因此坚定的守护本心,温和的信任自己便显得如此重要。倘若在生活中发现了“洗脑”因素的蛛丝马迹一定要升起警惕,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我们珍视的人。
举报/反馈

小明心伙伴

75.5万获赞 9.5万粉丝
做你心伙伴,与你精神共舞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